山顶医院没有超声科,病人的超声波检查全部由妇产科医生亲自进行。B超是医生了解病体内部无可替代的一双眼睛。在山顶医院,我有幸接受专业的超声检查培训,白天跟在每一位有几十年超声检查经验的高级顾问医生身后观摩,并在他们手把手的指导下操作和演练,晚上自己阅读专业书籍,通过专业网站观看教学录像,依靠多年来在手术中对盆腔解剖的精准了解,我很快能独立进行B超检查,并且出具合格的超声波检查报告。
超声检查室内昏暗安静,仍能感觉到无处不在的温暖。护士助理会给每一位将要接受检查的孕妇更换一次性垫纸,将肚皮暴露后,盖好大毛巾,等待医生检查。
B超检查需要使用耦合剂,我自己怀孕的时候,就曾被这冰凉的一坨东西激得寒战连连。接过护士助理递过来的一瓶耦合剂时,我发现它竟然是热的。耦合剂加温的原理很简单,毫无高科技可言,如果没有专门的加温机,把耦合剂瓶子放到暖气上,或者在普通的热水盆里泡一泡也有异曲同工之效。
这让我想起实习呼吸内科时候的一个细节,我的带教老师留健永医生,在询问病史的时候,会把听诊器的铁头握在自己宽厚的手掌里,等到需要听诊心肺的时候,病人就不会感到冰冷。
这些医疗过程中的细节,体现的正是医学产生之初,医生对同类最细致和温暖的关怀,何况孕妇不是病人,她们的体内有两颗心脏同时跳动,更加需要呵护和照顾。
做完B超、看完门诊、查房结束后,已经有两台妇科手术,一台择期剖宫产手术等着我。
离开病房的时候,我看见护士推着一辆暖箱,也要赶往手术室。我很纳闷,马上要剖宫产的孕妇并非早产,为什么要推婴儿暖箱去手术室?
护士告诉我,这里的新生儿运送一律使用暖箱,不论是否早产。这样宝宝就不会冷,而且相比封闭的暖箱,也能最大程度保护初生婴儿在途中不受细菌病毒微生物的侵扰,不仅舒适,而且安全。
暗自感叹这真是一家土豪医院的同时,我不免想起自己多少年来无数次推着简陋的“全人工四轮驱动敞篷婴儿车”,从二楼手术室到八楼产房之间运送新生儿的岁月,想起自己年少无知,一边推着婴儿车和伴行的产妇家属,那位矫情刻薄的老太太打嘴仗,一边还在有冷风吹过的走廊过道里,用自己不算伟岸的身躯替她家的小宝贝遮风挡雨。
在内地,有婴儿车运送新生儿的医院已经算是条件不错的了,好多医院剖宫产后的婴儿都是由医生或者护士亲自抱着,走过长长的走廊,再上下电梯,把宝宝运送回产后病房。万一医生摔倒,新生儿可能遭受严重外伤,尤其是头部。
不要说从手术室到产后病房的路可能很长,即使在产房内把顺产宝宝从妈妈身下转运到开放暖箱,也许只有几米的距离,都有可能发生摔倒。
一次产妇难产,许老太上台拉吸引器,奋力将胎儿娩出,因为宫内缺氧时间较长,新生儿有窒息发生,许老太利落地断脐,亲自抱着新生儿到两米外的开放暖箱进行复苏。可能是心急地滑鞋子也不给力,老太太重重地摔了一跤。通常,人在摔倒时,会不受主观控制地产生一系列保护动作,例如上肢大幅度摇摆以保持身体平衡,或者扔掉手中的物件去抓扶墙壁或者干脆双手拄地,对自己的身体进行保护。而许老太摔得咣当一声,单腿跪地,双手却高高地举着婴儿,一点儿没让他受伤,一时传为佳话,成为对后辈最有力的言传身教。
然而新生儿的安全,不能都靠大夫的舍己为人,产房地面采用防滑材料,时刻保持干燥,为医护人员配备护脚防滑的工作鞋,为新生儿长距离转运配备婴儿车,貌似都没有什么技术含量,都不难做到,却是对生命最有力的保护,为医疗安全保驾护航。
在山顶医院,从母亲温暖的子宫出来,迎接宝宝的一切都是和妈妈身体相似的温暖。医生将宝宝从子宫里捞出,交给台下护士,用来接住这个“新鲜热乎”宝宝的大毛巾,早已经预先烘热。孩子被抱到开放式暖箱中,产科护士迅速帮他擦干身体,防止沾满羊水的皮肤加快散热。接着,儿科医生在开放式暖箱制造的适宜温度下,为他处理脐带,完成身体检查和疫苗注射,再测量身长体重,穿上预先烘热的和尚服,戴上同样暖烘烘的绒线帽子,放进移动式婴儿暖箱里,推回妈妈身旁。
在这里,整套保暖流程约定俗成,大家早就习以为常,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尽量不被别人看出少见多怪。随后我又注意到,不光宝宝的包被和衣物是热的,手术间里所有和产妇身体发生接触的大部分液体,包括擦拭下身血迹的毛巾、输进静脉的葡萄糖和生理盐水都是预热过的,都是温暖的。麻醉恢复室里常备一台吹热机,盖在术后病人身体上的被子都是被持续吹热的。
站在楼顶眺望澳门著名的东望洋赛道,不禁想起北方寒冷的冬天。那时候,因为不愿意离开热乎乎的被窝,早晨我会装睡,会赖床,妈妈总有让我快些起床又不被冻到的办法,她会轻声呼唤我的小名,再把暖气片上烤热的棉袄和秋裤一股脑地塞进我的被窝,让我披着被子快速穿衣起床。
细心的母亲不让孩子冰冷的方法就是这样简单。多年以后,只身一人在陌生和遥远的城市打拼,仍能感受到妈妈的力量一直支撑着自己,母亲的强大总是那般自然而然,只因一切源于生活的智慧和发自心底的关爱。
就像细心的母亲对待心爱的孩子,让医疗不再冰冷并不难,让接触孕妇身体和输入血液的液体不再冰冷并不难,把小婴儿要穿的衣物和包被事先烘暖也不难,关键看是否想到,是否愿意去做,有没有制定保证温暖的流程和制度。
医院里的诸多细节就是这样,医疗做得到,病患温暖许多,医疗做不到,也很少因此而致死致残,病人甚至没有能力和你讲理,和你抗争,更别提硬性要求你去做什么了。但是,只有医生知道,我们有义务要求自己做得更好,在积极学习和试图赶超欧美一流医疗技术的同时,我们首先不能输在温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