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拥有强大的初级卫生保健系统,在卫生中心,由全科医生为本澳孕妇提供产前检查,有特别情况的孕妇才转诊山顶医院,进入专科医生的产前高危门诊。这在合理分配和利用医疗资源的同时,极大缓解了澳门妇产科专科医生严重不足的压力,又能最大程度保障高危孕妇的医疗需求和安全。
转诊到山顶医院的孕妇都会持有全科医生的介绍信以及化验检查报告。刚开始工作的几天里,我便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病人的化验结果都是电脑打印,唯有艾滋病检查结果是医生手写签发,不免暗暗在心中画了个问号。
有一次,孕妇路上遗失病历资料,我查阅电子病历系统尝试重新打印化验结果,却怎么也找不到艾滋病一项的化验报告。护士告诉我,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一样,澳门将病人的艾滋病感染状态视为个人隐私的一部分,予以保护,只有开出化验申请的医生本人,才有权利查阅化验结果。
一天夜里,救护车送来一位意识不清的孕妇,她完全无法诉说自己的病情。我一边进行身体检查,听胎心的情况,一边嘱咐护士抽血送化验,做心电图,进行心电监护,大脑中迅速回忆意识不清的各种可能性:低血糖,低血钾,心脑血管意外,颅内肿瘤、颅脑外伤、颅内感染以及各种脑病,肝性、肾性、肺性昏迷,甚至吸毒过量都想到了。突然,我发现她左侧手腕有数道新旧不一、深浅不同的割腕疤痕,她会不会有导致行为失控的精神疾病?我赶紧查阅她的电子病历,却并无特别发现。
满腹狐疑之时,她的家人接到护士电话后及时赶到,证实孕妇确实有严重的精神疾患。我紧急呼叫精神科医生会诊,专科医生通过她的特别身份登录,才调出她的精神科档案。原来,在病人的精神疾病面前,我这个妇产科医生也成了“无关人等”和“局外之人”。
2012年,澳门迎来整个亚洲的龙年生育高峰,妇产科医生的工作相当紧张和忙碌,产妇临产后的十几个小时里情况经常是瞬息万变,一旦胎心不好、脐带脱垂或者羊水栓塞,顺产瞬间变难产。但是妇产科医生也是最有成就感的,因为除了能够千方百计将病人腹中的恶性肿瘤切除干净,还能亲手接捧啼哭着来到人世的鲜活生命。路过为新生儿洗澡、抚触、提供脐带护理的婴儿房,看到阳光中一个个粉红灵动的小生命,一贯急促的脚步会忍不住慢下来,内心顿时充满欢喜惬意。
婴儿房的一整面都是全透明玻璃墙,即使是离开自己怀抱的短暂时刻,新妈妈们仍然可以随时观察和了解宝宝的情况。在玻璃窗的醒目部位,都有严禁摄影和拍照的警示,小宝宝同样享受个人隐私,他们从一出生就被法律和法规严格地保护着。
此时,口袋里的电话铃声大作,即使我已落地澳门,仍逃不过来自内地数不清的营销电话的追杀。这次,是某知名教育机构问我是否考虑给女儿报名英语学习班。想自己生了女儿以后,刚回家就有推销奶粉的电话打来,还没满月就有商家打电话免费上门理发、制作各种价位的胎毛笔,快过百天了,又有各大儿童摄影机构争相打来电话问候,顺便询问是否需要亲子拍照和家庭摄影。我们的个人资料还有私人电话,包括住宅电话、生日等都不知道被谁卖得满天飞,我们却只能装作习以为常的样子。
和澳门的分层医疗不同,内地医院的产科检查大都采取建档制度,有名的三甲医院产科或者专门的妇产医院都会有建档名额限制,每个医院根据病房床位和门诊接纳能力,决定每个月接收多少孕妇建档。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考验女青年智商情商体能速度的时刻到了。谁能最先敏感地体会到月经周期的变化,懂得使用早孕试纸判断自己已经怀孕,有强大的挂号攻略精神,并且以最强壮的体力、最持久的耐力,网络时代甚至还要拼Wi-Fi速度,总之,能最快挂到或者通过强大的人脉搞到炙手可热的产科门诊号,才能抢先完成“建档”大业。
按照先来后到顺序建档的制度貌似公平公正公开,却严重浪费了大型三甲医院病理产科的综合实力,结果往往是有并发症的,例如合并甲状腺疾病、糖尿病、心脏病、肾病、自身免疫病等高危孕妇抢不到号,建不上档,得不到最理想的产前管理。
那些抢到床位、什么毛病都没有的健康孕妇,也未必占到便宜,生孩子前后的就诊体验、对医院的整体满意度并不见得都好。三甲医院病理产科那些捉妖降魔的十八般兵器,可以说没有一样是她们真正需要的,整个孕期她们很少需要正襟危坐的产科专家和教授,不需要逻辑缜密的遗传咨询,更不需要诸如羊水穿刺等高大上的产前诊断,她们需要的是和颜悦色,细致入微,带着微笑和安抚的答疑解惑,而她们那些所谓的疑惑,全科医生或者家庭医生完全胜任,在人性化服务方面还可能做得更好,而涉及日常生活的各种碎碎念,好多大专家真不见得知道。
民以食为天,中国孕妇怀孕后最在乎的首先是忌口问题,这个能不能吃?那个能不能吃?在协和,我看过上万例次的产前检查门诊,被提问最多的问题并不是关于病,而是关于吃。
提到这些问题,太多夹杂着让医生啼笑皆非,甚至辟谣都不知从何下手的民间传言,诸如吃兔肉会唇裂,吃羊肉孩子抽羊角风,吃鸭肉孩子长脚蹼,吃鱼孩子吐泡泡,吃螃蟹孩子横着走,吃驴肉更糟糕,要怀12个月,可以直追哪吒了,还有吃牛肉孩子长大不会说话等等。按这些民间逻辑,要想生个健全的宝宝,看来只能大吃活人了,为了孩子聪明,还得尽量找个像爱因斯坦或者达·芬奇这样有才华高智商的吃,而且最好整个儿吞下,疗效才佳。
还有很多与吃无关的民间习俗,诸如孕妇不能使剪刀,否则孩子得兔唇,听得医生哑然失笑,那都是过去科学不发达,不懂导致胎儿畸形的原因,才会如此臆测。要是按这说法,我们整天在手术台上拿刀动剪子的医生,还有职业裁缝,生出来的孩子还不得是片儿汤啊?
一贯以解决医学难题为主业的医生被问得不耐烦的时候,也可能无奈和抓狂地甩出一句“别问了,平时能吃的东西孕期也能吃,没毒的东西孕妇都能吃”!
事实的确如此吗?面对吃的问题,虽然大致可以总结为“没毒的东西都能吃”,但是由于环境污染、重金属残留、细菌病毒寄生虫等问题,有些东西还真的不能多吃,有些东西最好不吃,有些东西千万别吃。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掌握了孕期吃什么,如何吃,有哪些必须遵守的厨房守则,有哪些绝对和相对禁忌,还能一直坚持做,那么不只在孕期,女性长长的一生还有她的家人都会受益。
像羊肉、土豆、木耳、螃蟹、辣椒、葱姜蒜这些常见食物和调味品都可以吃,不会发生坊间流传的各种诡异事件。孕期饮食原则是任何食物都讲究适量,搭配合理,营养均衡,总体摄入强调多样性。日本是亚洲营养学发展最好的国家,在他们的膳食指南中,甚至要求每天进食的食物种类达到30种。如果认定一种所谓“好”的食物,就长期吃,大量吃,也会导致营养成分的摄入过于单一,其他重要营养素的缺乏。
孕期真正不该吃的是生的鱼和贝壳类,如生鱼片、寿司、生蚝、蛤等,所有的肉类、鱼类、贝壳类和禽类都要完全煮熟后再吃。不要吃生的、没有熟透的蛋,或者蛋制品。
不吃生蛋容易做到,容易被忽视的是一些常见的西式点心,例如提拉米苏,它是一款不需要烤制的甜品,其制作食谱中就包括隐藏其中不易发现的生蛋液。
李斯特菌是一种可能在孕期导致严重食物中毒的细菌,避免食用可能被李斯特菌污染的食物很重要,孕期不要吃未经高温消毒的奶酪和奶制品,不要吃软奶酪,除非被加热到滚烫。而硬质干酪、加工干酪、奶油干酪和酸奶在怀孕期间都是安全的。
西方饮食对于奶酪的软硬干湿分类复杂,对习惯中式饮食的国人来说,如果你从来不吃也不懂更没有系统研究过奶酪制品,最好不要在孕期心血来潮地贸然食用,并且大吃特吃。虽然很多孕期保健书籍指出,孕妇多吃奶制品有利于补充天然钙质,但是现代社会毕竟食物种类繁多,可供选择和替代的食物也多,例如牛奶、酸奶和豆制品都是日常生活中极易获得的、价格实惠口味好、补钙又安全的孕妇食物。
不要吃烟熏制品,超市买来的肉类熟食不要拿来就吃,一定加热到滚烫再吃,而且要在处理过肉类熟食之后认真洗手。
吃鱼对孩子的大脑发育至关重要,老百姓都知道孕期多吃鱼,宝宝才聪明。还是那句老话,世界上几乎不存在绝对“好”的食物,好东西也不能多吃,不能总吃,尤其是鱼类,越是体型庞大的深海鱼类,汞含量越超标,过度食用不仅不会让宝宝更聪明,还会伤害正在发育的大脑。
“万物皆有毒,只要剂量足。”这句毒理学名言放在孕期仍然有道理。美国儿科学会(AAP)明确指出:孕期应该避免吃鲨鱼、鲭鱼、方头鱼和剑鱼,每周吃鱼不超过340克,长鳍金枪鱼,也叫吞拿鱼,每周食用量不应超过170克。尤其要避免吃任何生鱼或者烧煳烤焦的鱼。
知道什么不能吃,还需要知道好吃的东西怎么做。很多孕妇吃海鲜后出现急性胃肠炎,发热衰弱,上吐下泻,大多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厨房卫生习惯,或者是因为肠道对蛋白质过敏。
处理生肉、鱼类、贝壳类、家禽和蛋类之前和之后,要用热水和肥皂彻底洗手,在厨房处理过这些食物,特别是生鲜类食物之后,要使用厨房清洁剂或者漂白水清洁和消毒厨房用品,最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要养成定期整理和清洗冰箱的习惯,注意食物保质期,避免和减少细菌在食物之间的污染和扩散。解冻食物要在冰箱的冷藏室或者冷水里进行,或者利用微波炉的解冻功能,不要长时间在室温下解冻食物,尤其是天气炎热的夏天。可以吃生的蔬菜和水果,但一定要用流动水清洗干净。生熟食物要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处理和盛放生熟食的刀具、菜板以及锅碗瓢盆都要严格区分。所有易坏的食物、剩饭剩菜都要在2小时之内放进冰箱的冷藏或者冷冻室,剩菜在冰箱里保存不要超过4天,使用前要彻底热透,建议每餐都估计好食物分量,为孕妇准备现做的新鲜食物。
孕期应该尽量减少咖啡因的摄入,每天摄入咖啡因超过300毫克(大概是两杯250毫升的咖啡或者6杯250毫升的红茶),可能对胎儿造成伤害。如果每天摄入咖啡因超过500毫克,可能降低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头围。孕期咖啡应该限制在每天1?2小杯,尽量选用去咖啡因的咖啡。
孕妇还要知道,日常生活中,除了咖啡、茶、可口可乐等碳酸类软饮料、巧克力糖果、咖啡冰激凌,还有一些药物中也含有咖啡因,不仅喝咖啡要限量,还应该控制咖啡因摄入的总量。如果特别喜欢喝茶,可以将茶包在开水里浸泡的时间减少到1分钟,将大大降低茶水中咖啡因的含量。
不论是备孕期、怀孕期还是之后的哺乳期,女性都应该避免摄入酒精。有些地方的风俗是给产妇喝大量的米酒,或者每天吃三顿醪糟鸡蛋,传说有下奶又大补的作用。这些老辈人传下来的饮食进补习惯并没有科学道理,都是过去日子艰难食品有限遗留下来的旧习。孕期摄入的酒精会通过胎盘,对胎儿造成影响,哺乳期摄入的酒精会透过血乳屏障,影响婴儿的身体健康。记住,任何一点酒精、任何形式的含酒精饮料或者食物,对于孕妇和哺乳期妈妈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不要喝酒。
不要在怀孕期间食用糖精和甜蜜素。有些加工食品中可能有这些添加剂,要想不吃或者少吃,除了改变饮食习惯,少买便利店里又油又咸或者甜甜腻腻保质期超长的零食,尽量在家中制作食物,使用天然食材,还要学会辨识食品标签。
这是一门大学问,如果养成习惯,清楚自己吃进去的食物到底是什么成分,有什么营养价值,杜绝不健康饮食,女性将终生受益。如果你不会看食品标签,不懂得区分好的和坏的食物,即使知道“孕妇不能吃糖精”这一条提醒,还是有可能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进去很多。
至于可能导致严重食物中毒甚至丧命的河豚、野生蘑菇等食物,孕妇坚决不要吃,民间宣称能治病的生吞鱼胆、吃活泥鳅等偏方,任何时候都不要尝试,除了寄生虫病,还可能造成肝肾衰竭,民间常有中毒死亡的报道。
任何时候,都不能抛开剂量谈论毒性,这是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深海鱼可能汞超标,但偶尔吃一两口,也不会让孩子变傻,不要动辄哭哭啼啼,惶惶不可终日。
女性在平时就应该注意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养成良好的运动、饮食、卫生、起居等生活习惯。如果在没有怀孕的时候,整天都是大吃特吃垃圾食品、喝酒抽烟熬夜赖床,对科学搭配和营养饮食更是毫无概念和常识,一旦怀孕,也是很难一下子就做到健康生活的。
然而人是可以改变的,很多女孩子在成为母亲后,不再任性,懂得了健康生活的必要性,反而就此按时吃早餐、少吃或者不吃垃圾食品,学会看食物标签、懂得更多的营养学常识,让自己的生活真正健康起来。怀孕不是让女孩子成为一肚皮妊娠纹、满脸妊娠斑的邋遢婆,生育的天性会让你变得更加智慧和完美,前提是你要善于学习。
看电影,打电话,使用手机、电脑、复印机、电饭煲、微波炉、电吹风等常用办公用品和家用电器,在孕期都是安全的,不存在可能导致胎儿畸形的过量辐射。那种又丑又贵,颜色非黑即灰,毫无线条感和设计感,围裙似的防辐射服,完全是中国特色。除了早孕期肚子还不是很大,孕妇特征还不明显的时候,在地铁公交车上提醒别人给自己让个座,真的想不出还有什么别的用途。商品社会,做孕妇生意的商家实在太多,那些看似可有可无的东西,在你犹豫买还是不买的时候,一律不买,日后会有事实证明,当初的决定大都是对的。
爱美女性时常在产前检查的时候问起如何预防妊娠纹。市售宣称可以减少和预防妊娠纹的各种油可能有一些作用,但并不是最主要的,使用的时候,一定先在远离肚皮的部位小范围少量涂抹,皮肤没有异常反应,再在整个肚皮上使用。我曾亲眼看到过涂抹防妊娠纹的油膏发生严重过敏反应,腹部皮肤大面积溃烂的孕妇,实在是得不偿失。
妊娠纹的多和少、轻和重,最重要是看个人体质,有的人生过几个孩子,肚子上的妊娠纹一点不明显,有的人只生一个孩子,肚皮就花了。控制妊娠纹,重要的不是抹油,而是控制饮食,适量运动,让孩子不要在短时间内长得太快太大,否则在孕期激素和机械撑开的双重作用下,妊娠纹只会愈演愈烈,抹再贵的油都于事无补。
一群完全没病的大肚子孕妇,不需要挤在三甲医院潮水一般的病人群里排队挂号,不需要手里拿着已经排到几百号的电子导诊标签,等待一个例行的、不能再简单的抽血与验尿,不需要和拄拐杖坐轮椅或者躺平车的重病号挤电梯。
她们应该在阳光明媚、有粉红和天蓝装饰的温馨诊所里接受产前检查,来之前有电话预约,到达后分时段就诊。如果需要在诊室外暂时等候,门口会有咖啡茶点以供选择,有八卦期刊杂志可供翻阅,还有循环播放的分娩以及母乳喂养宣教片等可以学习。
健康孕妇并不是对产检和分娩医院没有要求,而是对医疗服务有另外一个层次的、可以说更高水平的要求。例如,有专业资质的麻醉医生提供安全有效的无痛分娩。而国内三甲医院的现状是,麻醉医生严重短缺,给手术台上开刀的病人打麻醉还忙不过来,一个全麻胃镜可能要约在半年以后,哪还有人手给生孩子的产妇打麻醉。
理想的待产和分娩过程,应该在家庭一体化产房中,在家人和爱人的陪伴和鼓励下,将待产、分娩、母乳喂养、产后恢复一气呵成。而不是像现今大部分三甲医院的产科,不允许家人陪产,一间待产室里同时躺5?6位产妇,没有任何身体的私密性,更得不到充分的情感支持和身体的休息和放松,宫缩一阵紧似一阵,万分痛苦之时,或者已经破水必须躺在床上,还要在待产室、产房和产后病房之间被多次转运。
产房里,没有并发症的健康孕妇很少需要从天而降,扛着硕士博士学位和头衔的产科大腕,手持手术刀来做剖宫产或者主持大抢救。大多数时候,她们需要的只是学历不高但是懂人情接地气、经验丰富、温暖温和的助产士麻利地接生,对会阴强有力的保护,还有科学及时的母乳喂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