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刚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一家医院的检验科工作。
检验科不与病人对接,只是提供检验报告,为严谨和慎重起见,他们要在每一张报告单的最下角统一标注这样的一段文字:不作为最终诊断,仅供临床医生参考。就像公司的各个部门不可能都受重视一样,这一行字也注定了检验科永远无法成为一个医院的主流和强势科室。
这让同学们都松了口气,毕业聚餐时,全体为他举杯庆祝,与其说我们祝福他找到体面工作,还令人嫉妒地进了京城,不如说是祝福我们自己。万一哪天我们自己或者家人生病,起码不用落在这样一个从大体解剖学到局部解剖学都不及格,内外妇儿四大科全靠别人带路的医生的手里或者手术刀下了。
检验科是辅助科室,马刚在这个辅助科室似乎也失去了万有引力的吸附,始终处于边缘化状态。不过他的边缘化是一个主动过程,因为手搭凉棚向前放眼20年,马刚丝毫望不到自己作为一个不知名医院的、非主流科室的医生,有什么光明铮亮的前途。
再瞅瞅自己身边的奇葩主任,褪去权力的光环,就只剩一个臃肿肥硕的移动躯壳,里面都是各种使唤人、忽悠人和修理人的市井智慧,不仅下三烂,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唯独他那辆黑色大鲨鱼一般沉默和快速的奔驰轿车,总是令马刚忍不住多看两眼,但是,只要在看到第三眼的时候,在他充满解构和毒辣的眼神中,这架浑然一体的巨型机械就会顷刻间散落成层层叠叠、各种来路不明的钞票。这时,马刚赶紧防御性地紧闭双眼,大脑中迅速做出一个重要决定: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不能通过专业技能获得体面报酬是可悲的,也是可耻的,自己决不能走主任这条老路。
经过十几年的打拼,马刚表面上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检验科医生。他用于晋升的几篇论文都是科里年轻医生所写,通过给张健身中心年卡,或者购物卡,再加上一顿称兄道弟的大酒,他摇身一变就成了通讯作者,甚至通信方式中的邮箱因为来不及注册,也是胡乱编造的,反正就算是中国最顶级的核心期刊作者,也鲜有同道会有和他们通信的美好愿望,这个邮箱的真假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这并不算什么天大的过错,没人规定医生必须成为科研工作者,马刚起码没有去中介公司花钱找枪手编造论文,发表在各种野鸡杂志上,算是有底线、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而且,工作中,马刚只要能保证每一批经手的检验报告符合质控标准,基本准确就可以了。任何化验检查都有误差,任何化验单都不能完全代表人体内的真实情况,也不应该成为医生看病的唯一根据。
化验单上的雌激素水平低,不代表女性体内真正缺乏雌激素。看到这样一张化验单,不问女性的年龄,不问月经,也不问人家有什么不舒服,上来就说人家缺乏雌激素,然后秉承缺啥补啥的逻辑,让病人服用雌激素的医生,不如趁早转行,他们从事别的工作,说不定更有前途。
化验单上的睾酮高,不代表这个女人马上就要变成男人,即使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病人,只要她没有多毛和男性化特征,也不代表必须对她进行降低雄激素的治疗。看到这样一张化验单,不亲自查体,不问生育要求,就听风是雨地学别人的样子开出3?6个月的达英-35,妇科内分泌的专科医生甚至要怀疑,这种大夫的行医执照是不是充话费时送的。
化验单上的黄体酮低,也不代表这个女人黄体功能不足。医生拿过化验单,不问是月经周期哪一天抽的血,上来就说你是严重缺乏黄体酮,然后开出半年的孕酮药片,还告诉病人药物是纯天然的,没有任何副作用,放心吃就是了。这哪是在看病,根本就是一个望文生义的笑话。
“检验科是辅助科室,注定没有什么大作为”这种理念,直到科里一个青年医生辞职下海、做出一件扭转乾坤的大事之后,才在马刚的心中得以彻底纠正。
这位青年医生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关注基因诊断,落地科室后,发现医院根本没有开展这项业务的意图,非常失望。他认为日复一日地使用试剂盒做一种简单重复、自己毫不喜欢也毫无激情的工作,根本就不是医生,充其量只是个技术员,早晚会令自己棱角尽失,于是他果断下海,到一家大型基因诊断公司就职。
一位42岁的不孕症女性,从35岁开始,前后做了十次试管婴儿,终于怀上珍贵的一胎。她深知自己年龄太大,35岁以后,女性卵巢储备越来越差,可以使用的卵泡越来越少,卵子质量也直线下降,这不仅是自己试管婴儿反复失败的原因,也是分娩畸形胎儿风险成倍增加的原因。孕期,她除了进行常规的产前检查,还进行了羊水穿刺,做了染色体核型分析,拿到正常报告的一刻,一颗提着的心才略放轻松。
怀孕39周,她通过剖宫产手术得了一个女儿,孩子健康漂亮,吃喝拉撒哭喊睡,一切正常,一家人高兴得合不拢嘴。但是一年之后,孩子开始出现身体和智力发育的严重停滞,身高、体重和头围都明显小于同龄儿。母亲认为孩子的问题是先天性的,医院没有尽到职责,没能在产前做出诊断,打算再次抽血为孩子进行基因检测,如果是医院的过失,定要上诉讨回公道。为保险起见,她多留了几份血样,送到不同的基因公司进行检测。
几乎是同时拿到了几份报告,都没有异常发现,唯独这位青年医生跳槽后任职的公司出具的报告,显示孩子有染色体的微缺失,该缺失不仅可以解释眼下的生长发育异常,还提示孩子可能很快出现自闭症倾向,并且具有全身多部位发生肿瘤的风险,长到成年的概率极小。
原则上,相对于人类巨大和复杂的基因组结构,小于10个kb的微小缺失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这也是其余三家公司在报告单上完全没有提及这一缺失的原因。但是,这位醉心于基因诊断的青年医生没有放过这个微小缺失,通过进一步的检测和比对,他发现缺失的片段虽小,但缺失的东西恰好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基因的前7个外显子。
一个不被关注的细节,往往预示真相,它只会被有心人发现,并且绝非偶然。
两年后孩子夭折,这份高水平检验报告的真实价值才逐渐显露。
它不仅减少了一例医疗诉讼,节约了社会成本,更让这位母亲提前认识到孩子的特殊性,倍加珍惜和孩子共处的一分一秒。她也许会怪老天爷不公,但是,她一定更加庆幸自己没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休止的医疗官司上,而是尽其所能,完成对这个仅有两年生命的孩子的喂养、看护和陪伴,而谁又能否认,一个两岁的生命就不完整,就不是母子一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