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名著阅读 > 只有医生知道(医生荣誉) > 01 想找好医生,就看本院大夫都找谁看病

01 想找好医生,就看本院大夫都找谁看病

2004年至2005年是我和大志的幸运年。

2004年7月的一个炎热上午,刘德培院士亲自授予我妇科肿瘤学博士学位,并为我扶正帽上流苏。同学们不顾浑身的臭汗,穿着宽袍大袖的博士服,呼啦啦涌向王府井的“中国照相”留下正襟危坐的彩色大照,或者和导师合影留念。

而我从未忘记攻读博士的初衷,领到毕业证后,第一时间赶去给大志办理了北京户口。接着,他如愿以偿跳到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我们拿出多年来的全部积蓄(其实钱主要是大志挣的,我攒的)付了首付,贷款买了房子。不久后,我荣升主治大夫,女儿乐乐也顺利出生在这个部分属于我们自己的新家。

因为自己出生的时候是巨大儿,我一直特别担心得妊娠糖尿病,于是在怀孕24周的时候,乖乖去喝葡萄糖水,做了糖耐量试验。拿到血糖正常的化验报告后,我仍然丝毫不敢大意,严格控制饮食,看着眼前的食物,一边吃一边在心里估算。食物的多样性和总卡路里差不多达标的时候,就是再馋,我也坚决放下筷子,离开饭桌。

除了挺着大肚子和所有同事一样正常工作外,我还坚持每天晚饭后到小区散步半小时,每次都要快走到微微出汗的程度。

协和是大单位,每年本院要生孩子的女职工和男职工家属是个大群体。可甭管谁生,大家都必找产科的欧阳教授做产前检查,欧阳教授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协和内部员工的御用产婆。

本院医生都求诊的医生,绝对是好医生。从当大夫那天起,欧阳教授就一直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医生的临床经验永远是最重要的,尤其是产科这门古老的学科,见多识广的临床经验,稳扎稳打的基本功,还有灵巧的手术操作是什么高级学历、学科带头人、SCI文章、硕导、博导都没法比的。

几乎所有医院的外科系统都有这样一个基本规律:一流医生忙开会,全国医生都认识;二流医生忙开刀,全院医生都熟识;三流医生忙开药,全科医生都知道。

领导干部看病,本着体面原则,主要找一流医生。本院大夫以及自己的亲戚朋友看病,本着放心原则,主要找二流医生,本着省心原则,尽量躲着三流医生。不过三流医生照样饿不死,中国民间有新谚,找西医看病是“看庙不看神”,找中医看病是“看神不看庙”。普通病友只奔着大医院去了,根本不明真相,中国人又一贯本着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遇见庸医自认倒霉绝不外传,就冲着这两点,很多大医院里的三流医生,也照样赚得盆满钵满。

某些大牌教授,整天要务缠身,他有多忙,有多大的领导直接给他致电指示工作,是普通人根本无法想象的。即使手术由教授自己主刀,也经常是助手早早打开腹腔,固定好腹膜,肿瘤也解剖得差不多了,教授才姗姗来迟,上台以后,咔咔动几下钳子,剪彩似的将肿瘤端下,继而神龙见首不见尾,又不知道忙啥去了。

所以,你要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就算能七拐八拐地托到关系,我建议您也别轻易去动用大牌。不如找个看病靠谱又亲民的二流医生,你献上全部真心诚意,他定待你不薄。

欧阳教授就是这种靠谱又亲民的类型,只要是自己主刀的手术,保管从麻醉开始,她就一直陪在孕妇身边。开刀前,她总是仔细地用马克笔和小尺子在孕妇肚皮上描画,以求将刀口切得不大不小不偏不倚,正好横在女性下腹部那条天然形成的皮纹皱褶部位。手术后,除了个别不争气的疤痕体质病人,所有人的伤口就是一条白线,几乎看不见。

欧阳教授做事认真,已经达到略有精神洁癖的地步。每台手术,她都亲自缝完最后一针。而且手术后的第一天,不管是周末还是节假日,她一定早早端着换药盘,亲自到病床边换药,看伤口。虽然已经是全国知名教授,但是她这么多年最“失败”的地方,就是没有练就“甩手大掌柜”的范儿,事必躬亲成了她一辈子改不掉的性格弱点,当然,也成了大家交口称赞的专业优点。

欧阳教授的另外一个优点是脑子好使,科里同时有几个大肚子同事在她那里产检,每个人的孕周数,谁有什么并发症,所有情况,不用看病历,她也一清二楚。有时候我们偷懒,自己听了胎心正常,就不去门诊检查,主要是怕麻烦她。她一定会不厌其烦地发短信叮嘱我们,该来产检了,不要大意。绝对是个胆大心细、大家长式的好医生。

即使我努力控制饮食,坚持工作和运动,可还是遗传了我们家的不良传统,养出一个3900克的胖姑娘。因为胎儿巨大,骨盆出口狭窄,欧阳教授决定给我做剖宫产。

躺在手术台上那一刻,我体会到多年来在手术间从未有过的轻松和惬意。这种放松舒适的感觉完全和将要跟肚子里的宝宝见面无关,而是终于卸载了一直以来的职业角色,医生真的太累了。

以前,我都是进手术室给别人开刀的,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现在,我是等着被开刀的,终于可以放下一切和工作有关的警惕和包袱,终于可以放松脑袋里和工作有关的那些根弦,终于可以不再反复考虑多年来每天都在想着的上台前“三件事儿”,不用去检查病人的尿管是否通畅,是否被大腿压到,尿色是否正常;也不用去翻病例,确认有无手术签字;不用逐项核对化验报告是否正常,尤其是有没有血型化验单……

手术后,我被四个人喊着号子转移到了平车上,一溜烟的推回病房。

龙哥在手术台下帮我接好了女儿,一路推出手术室,一到门口,大志先问:“张羽好吗?”之后才问:“孩子哭得好吗?”龙哥说:“都好,都好,孩子哭得好着呢,她要是不哭,就该我们大夫哭了。”

这一幕被琳琳举着摄像机完整地记录了下来。

产后我看录像,发现大志和大多数家属的表现完全不同,他最先问的是老婆好不好,而不是冲上前去就看孩子。我总怀疑,这是他和琳琳事先串通好了哄我的。

我当产科医生这么多年,见过太多等在手术室门口的男家属,他们几乎没有开口就问自己老婆的,都是上来就问医生“男孩还是女孩”“是不是健康”“哭得好不好”之类的。很多时候,孩子推出来,男家属还有身后的一众老人,都是围着医生孩子长孩子短的,甚至全都要护送孩子回病房,要医生反复交代和提醒,必须留下一个家属在手术室门口等着产妇,里面的手术还没结束呢,家属们才恍然大悟。

在产房里陪产的男家属,应该说都是勇敢的、好样的。不过,生孩子的时候,他们都好好陪着老婆一起加油使劲儿,只要孩子一生出来,他们百分百撒开老婆的手,跑到一边的开放暖箱,各种稀罕和好奇地看孩子去了。甚至很多人选择性失聪,这边胎盘滞留,医生手取胎盘时老婆的嗷嗷叫、缝合侧切伤口时的咝咝呀呀甚至大声哭喊,一概听不见。

大概,这才是真正的人之常情,人类总是喜新厌旧,将更多的热情和关注给予新的生命和新鲜事物,也正因为如此,社会才能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