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名著阅读 > 只有医生知道(医生荣誉) > 02 还是要去好医院

02 还是要去好医院

住院医师练的是写病历的“手活”和各种交代解释劝导的“口活”。老总除了摆脱拉钩命运,终于开始在手术台上做第一助手练医术,其余主要是练“心术”。老总主管的大部分繁杂事务都和医术没什么关系,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每天打电话叫病人住院,业内俗称“叫床”。

协和妇产科的病人来自五湖四海,包括我们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和宝岛台湾的同胞,也经常有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海外同胞。给老外看病有专门的国际医疗部,北京的老外虽多,但是生病的不多,还有和睦家医院这样的外资高端医疗单位进行分流,所以真正的外国病人并不多。随着国内有钱阶级的不断壮大,来国际医疗部的大多都是有人民币撑腰的“假洋鬼子”。

协和位于东单和王府井之间,老北京的金街和银街当中。南边是大门脸朝着长安街、土豪范儿的东方广场,朝北的一面凹进去一块。不知道当年各股势力是如何斗争较量和万般纠结的,总之,航母一般巨大冰冷的灰色现代建筑群中,留下了承载着太多历史记忆的协和礼堂。它绿瓦灰墙,外形紧凑,内部结构传统大方,安放的都是有年头的老物件儿,看似普通的实木椅子上,不知坐过多少伟大的屁股,整个建筑就像镶在东方广场肚脐眼儿上的一块老坑翡翠。

协和的北边,是北京大款一度趋之若鹜的王府饭店。虽然地处繁华,但是对于住在协和大院儿、吃喝拉撒睡喜怒哀乐都在这个大院儿、正处青春年少的住院医师们来说,协和以外的流光溢彩犹如隔岸的渔火,和我们休戚无关。

协和不缺医学人才,一块顶砖掉下来砸着十个人,不是硕士博士,就是主管护师知名教授,说不上还有个把的双博士、博士后、长江学者、两院院士。协和也不缺科研经费,很多教授手里握着的都是跨国合作项目,甚至做着多中心研究的大总管,再不济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项目,你要是申请个几十万的面上项目,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提。

协和最紧缺的是床位和手术台。

一个好的手术医生,只有拥有了床位和手术台,多年所学以及和理想现实有关的一切精神和物质,才能淋漓尽致地挥洒和实现。床位和手术台像闪着巨大油光的肥肉,令外科系统的各级医生垂涎三尺。

已经搞到手的,终生视若珍宝,很多到了退休年龄的老教授仍然不忍离弃,拄着拐棍儿拖着病躯坚持专家门诊,发光发热;离着还有十万八千里的,大多将其奉为当下阶段的最高职业理想,忍辱负重,闷声前行。而且也只有脚踏实地,从不仰望星空,除了个人努力、领导赏识,还要算上机会和运气,一切才有可能尽早实现。

同样,床位也是“全国人民上协和”的各种疑难杂症病人翘首企盼的。在他们看来,能住上院、开上刀,病就好了一半。医生愿意把自己收进病房,再送上手术台试试,起码说明自己还有救。

* * *

大城市社会资源有限,人多,房子不够住,路不够走,车开不动,学校不够上。北京小孩上幼儿园得提前一两年排队,还动不动一个月几千块的托儿费。上小学竞争更激烈,胡同里的史家和景山都是重点之中的重点。村里的小学都跟着火了,先火了中关村一小,接着是二小和三小,想混进去哪个都不容易。幼升小和小升初,虽然不考孩子,但却考家长,您还别愤青,光有钱没用,要是没有强大的人脉关系,拎着猪头您都找不着庙门。

僧多粥少的情况越演越烈,上幼儿园上小学困难,渐渐地,在北京找一家相对靠谱的医院进行产前检查,都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逼得一众备孕女青年一边努力造人,一边时刻提高革命警惕。哪还等得到晨起恶心呕吐或者小腹隆起,高科技的今天,还没等月经过期,知识女性们就开始每天拿着早早孕试纸,检查清晨排出的第一泡尿,一旦出现两道杠,哪怕是极弱的阳性,就要第一时间往中意的医院跑,还得起早赶半夜挂上宝贵的产科号,才能确保抢到一个宝贵的产检名额,完成“建档”大业。

再后来,有人在网上查到,验尿还是太晚,精子和卵子结合后的7天,也就是排卵后的7天,下次来月经之前的7天,抽血化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就能查出是否怀孕。这绝对是靠科学和头脑,还得豁出去胳膊不怕疼,差不多是在用鲜血和生命抢占先机。产科医生面对停经23天,手中拿着血β-hCG大于20mIU/ml的化验单,要求产前建档的睿智女子准妈妈,也只能乖乖就范,并且哭笑不得,唏嘘哀叹。

让孩子生在好医院,生下来就进行早期教育,再上个好学校,不输在起跑线上,差不多是每个父母的心愿,也是这些年来颇为流行的一句心灵鸡汤。可是哪儿那么容易实现,有的大人自己都输了,祖上三代被人家落得老远,凭着一颗不屈不挠的上进心,把一生实现不了的梦想追求都搁在孩子身上。殊不知,在这个“拼爹”的时代,生下来就扛着这么多强塞给自己的理想和重任的孩子,哪里跑得过一身轻松、愉快上阵、凭激情和理想做事、后边还有无数火箭助推的同龄人。

全社会的紧张和焦虑,使得每个行业都逃脱不了折磨。就拿产科来说,每年8月底的最后一个礼拜,是最让住院总医师挠头的,总有那么一小撮孕妈,为了6年之后孩子能赶在9月份上小学,毅然决然地托人说情、软磨硬泡甚至撒泼打滚要求医生人为干预分娩。

胎儿分娩自古讲究瓜熟蒂落,熟透的瓜蒂只需轻轻一碰,瓜儿自动离藤,而将生瓜蛋子强行扭下,多花力气不说,好不容易扭下来了,这瓜没熟透,还不甜。

有的孕妇虽然心里着急,但还深深知道阴道分娩对母儿的种种好处,就让医生给自己引产,早点发动分娩,早点让孩子生出来。

生孩子讲究循序渐进,岂是一声令下就可万马奔腾的。在没有任何分娩发动迹象的情况下,引产需要花费相当大的气力、耗费相当多的时间,并且有着一定的医疗风险。

老百姓都知道,肚子疼就能生孩子,那医生您赶紧给我打催产针,让我肚子疼,不就能赶在8月31号之前生了吗?

分娩发动的标志确实是子宫收缩肚子疼,但在这表象出现之前,母体其实已经默默做了各种准备工作。如果这些准备工作还没有就绪,光打催产针就相当于隔着锅台要上炕,一竿子怎么可能直接捅到天上去呢。

妊娠晚期的子宫像一个倒过来的巨大麻袋,容纳胎儿及其附属物(主要是胎盘和羊水),容积可达5升,95%以上的胎儿在子宫里都是大头朝下,这是最正常的胎位。临产前,子宫平滑肌处于静息状态,大概5%~15%的孕妇,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子宫静息状态被唤醒而发生早产。

最下方的子宫颈相当于紧扎的麻袋口,它的解剖结构稳定、坚硬,处于关闭状态,宫颈管的唯一缝隙也被宫颈分泌物形成的黏液栓暖瓶塞一样紧紧地封堵。

坚硬紧闭的宫颈和有容乃大、平稳静息的子宫,一起保证大头朝下的宝宝不会提早漏出去,一直坚持到妊娠37周到42周之间的某一天,足月分娩。

临产前,子宫肌层和子宫颈会慢慢苏醒,子宫静息状态结束,开始发生各种功能改变,为分娩进行准备。首先,子宫肌层的催产素受体大量增加,子宫的应激性增强,一旦身体内外出现发动分娩的催产素,子宫将不再沉睡,而是随之起舞,产生规律性子宫收缩,将胎儿向外推挤。在雌激素、前列腺素、催产素、松弛素等的作用下,再加上成熟胎儿至少5斤以上的机械刺激和胎头压迫,子宫颈逐渐软化和成熟,从坚硬如额头,到中等质地如鼻尖,再柔软如嘴唇,它的结构也从最初的狭长管状开始缓慢展平和轻微扩张。与此同时,子宫下段也不断拉长和延展。

如果母亲身体的这些准备工作还没有到位,医生却要发动宫缩进行引产,就必须遵循先软化宫颈来促进宫颈成熟、让紧扎的麻袋口放松警惕,再利用药物发动子宫收缩的步骤。平均下来,这两步最起码也要折腾两三天。

眼看着8月31日的脚步将近,孩子入学的大门正在慢慢关闭,有的孕妇横下一条心,干脆要求医生剖宫产,这招看似最简单也最直接,手脚麻利的医生几分钟就能把孩子强行从子宫拎到世间,交由家长,及时送向人生的跑道。

人类孕育胎儿的平均时间是280天(40周),但并非所有人都毫厘不差。预产期只是对出生日期的一个大概估测,据统计,大概只有50%左右的妇女在预产期当天分娩,相对预产期提前3个星期(37周)或者延后2个星期(42周)生孩子,都属正常。

在医学上,超过37周就是足月,那么是不是只要过了37周,剖出来的孩子就完全不会出问题呢?

有学者在全美19家知名医院,通过对24000多名择期剖宫产孕妇进行随访后发现,与39周以上的婴儿相比,在怀孕38周进行剖宫产降生的婴儿,患上呼吸道等新生儿疾病的风险升高1倍,而在37周至38周间剖宫产出生的婴儿,患病风险更是正常分娩婴儿的4倍。该论文发表于世界著名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产科学教授约翰·索普表示,预产期前7天,也就是怀孕39周,才是实施择期剖宫产的最佳时间。

普通父母着急也是干着急,面对无理要求,医生多半不予理睬。最怕着急的父母神通大,动用各种人脉关系大肆说情,甚至个别医生也不能免俗,他们和年轻的父母一样焦虑和着急,一遇到类似请求,就十分愉快地顺水推舟,就范了。

怀得好好的孩子,就因为父母的心理出了问题,本来可以顺产,却让妈妈挨上一刀。孩子提前捞出来,万里有一呼吸不好,没蹲跑道上起跑,结果被直送儿科上呼吸机去了,耽误亲情、温暖、爱不说,还可能耽误宝贵的母乳喂养,闹得全家着急,产妇抑郁,各种不划算。

孕妇如果有严重的病理产科问题,医生综合分析利弊后,提早把孩子捞出来,医源性早产的风险成为一件必须承担的事,这是没有办法的情况。例如先兆子痫,或者已经发生子痫抽搐,或者母亲有严重的心脏病、肝病、肾病,身体已不能胜任将胎儿继续孕育下去。此时,子宫内的胎儿加重了母亲的身体负担,母亲子宫内的环境也无法满足胎儿进一步的生长发育,如果听之任之,母亲和胎儿这两部机器都可能随时叫停死机。遇到这种情况,不论胎儿处于多少孕周,不论是18周、28周还是38周,无论孕妇多么奋不顾身地想把孩子怀下去,无论她的丈夫、亲妈或者婆婆在内心深处到底想保谁,产科医生都会果断建议终止妊娠。

从医学伦理和人道主义出发,两难之时,确保大人性命,永远是产科医生的第一要务,没有电视剧里动不动就“保大人还是保孩子”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