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 > 易经系传别讲 > 上传12章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

上传12章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乾坤其易之缊邪? 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孔子的宗教哲学

这一章是上传的总结论。这个总结论可以说是《易经》对宗教的总评价,也就是对大家信宗教、求神、求菩萨、卜卦、算命的总结论。《易经》不是迷信,是破除迷信,同孔子谘的大同精神是一致的。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孔子首先引用大有卦上九爻的爻辞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大有卦就是火天大有。上卦为火下卦为天,就是火天大有。这一卦上九爻的爻辞讲了“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从表面上一看,是上天保佑,大吉大利的卦。“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这就是孔子宗教哲学的意义!世界上多少人都想求上帝、神、菩萨的保佑。孔子说,没有那么简单,菩萨、神不是傻瓜,你给他跪一下,他就保佑你啦!没有那回事。人人都求上帝保佑,上帝太忙啦。两边打官司,都要请他保佑,上帝也不晓得保佑哪边好。尤其我们大家拜菩萨、拜神,花最少的钱,求很大的愿,所求的事情太多了。你想想,一个人花上一二十块钱的本钱,买串香蕉呀、蜡烛呀什么的,所求的就是发大财呀、升大官呀、保佑平安呀……很多很多,天下有这么便宜的事吗?

所以孔子说“佑者助也”。佑就是保佑,本省话就叫保庇,保佑就是保庇。他说“天之所助者顺也”,上天有菩萨有神灵,是顺其善道而助之,不是说你烧支香、磕个头,菩萨就保佑你了。大家都知道,西藏都是信佛的,照说应该没有土匪了!结果一样有土匪。西藏土匪抢了人,马上到菩萨面前忏悔说:“下次不再抢了”;到了下次照样抢,抢完了又去跪下忏悔:“以后不抢啦”……这样子就不顺了。“人之所助者信也”,人要想注上天的保佑,必须先自助而后人助,这绝不是迷信,不是求神拜佛就可以得到上天保佑的。所以“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要有了信誉,别人才帮助你,人若没有信誉,谁肯帮助?人都如此,何况菩萨?何况上天?

因此要“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尚贤”,就是要能向善,便“吉无不利”了。所以要想得到上天的帮助,必须要从自己先把人做好。“履”,古人就是走路,本来是指鞋子,后来引伸为走路。“履信”,自己做人要自信信人,要自强自立,自己为善。“思乎顺”,思乎上天之意,上天有好生之德,是至善的。这是天意,天意是止于至善的。所以我们中国古人讲“天心至仁”,天心是仁爱的。

“又以尚贤也”,这是注重贤德的行为,自己能够尚贤有善行,才可以得到天的帮助和保佑。现在一般性宗教,大家都是在向神明行贿,好像菩萨上帝也都在贪污一样,而且善男信女们行贿还不花本钱,只要跪到那里磕两个头,散会了哭一场,上帝就会保佑你。这个主意完全错了!一定先要懂得自助天助的道理,自助人助,这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所以人能够自己尚贤,才可以得到上天的保佑,这样才是大吉大利,无所不利。这是孔子解释大有卦上九爻爻辞,而对《系辞》上传所下的结论,也是孔子《易经》宗教的教义,是永远不偏向于迷信的教义。

没有声音的语言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是孔子的名言。天下的书本,不管是圣人的经典(圣人的书本叫经典,普通人的叫书本),还是任何书本,都不能完全表达出来它真正要说的话。我们讲的话并不足以代表我们的意思。有时候一句很好的话会变成坏意,被对方误会了。所以我们讲话往往会有辞不达意的情形。人类的文字语言,不管英文、中文,任何一种语文,到现在还很可怜,也还不能表达人类真正的意思。假使真能表达意思,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误会了。文字语言不但不能表达人类的意思,更不能表达一切生物内的思想,它只是一个临时用的符号而已。

这个符号的使用也有很大的限制领域,人与人之间的讲话,不一定只靠嘴来讲,还要靠表情。譬如我们看到一件惊骇的事情,会大声地惊叫“哇”;看到一件好事,也会同样发出“哇”的一声。同样是一种“哇”的声音,它所表现的意思,还要看那个人的表情,甚至他的肌肉、眉毛、眼睛、手势等。一个人讲话,全身都在讲话,可见文字、语言并不能完全表达人们的意思。

二十几年前的时候,大家主张用录音机传播的教育法。我说没有用,假使录音机或扩音器可以教育的话,世界上便不需要有人教书啦!世界上发达国家教育用录像机、电视来代替人,还是隔了一层。现场就不同了!因为教育除了言语、态度等等以外,还有一种讲不出来的感受与力量。这个道理很多古人都讲过,孔子在这里就特别提出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书是由许多的文字集合而成的,文字语言既不能表达人们的真正意思,所以做学问,了解一个东西很难。根据“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两句话,我们便知道不少史书是不可靠的。历史上说的多是假话,只有人名、地点是真的,内容却不一定是真是。但是小说呢?正好相反!小说说的都是真话,可是那个人名、地点却是假的;那个事情好像也是假的,中是人类的确发生过那样的事。所以我是主张看小说的,而且我认为一个不读小说的人,恐怕也是一个永远不懂人情世故的人。我们小时候读书,一方面读很古老的古书,一方面也偷偷摸摸地读小说。像我们小时候读小说,是摆在抽屉里的,《易经》是摆在桌子上面的。父亲坐在后边,两眼瞪着。我们嘴里念的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眼睛看的是《红楼梦》呀,《三国演义》呀,等等。读小说的确有好处,我是极力主张看小说的。很多家庭不准小孩看小说,我的家里是小说教育,在家里功课可以马虎,小说不能不看。不过孩子还没有成人之前,要看什么小说,要先问我,我看了才告诉他可不可以看。有些小说不是不可以看,是要等你年龄到了才能看。

圣人之意

历史上有许多事情说不清的。写历史的人除了文献不全,整理难明外,还受了很多客观环境的影响。像司马迁写《史记》,要藏之名山,传之后人,就是一个例子。所以研究起来很困难。有时候研究历史也非常可笑,这个就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道理。那么照孔子提出来的观念来说,“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也就是说我们读的这本书——《易经》,不是永远没有方法了解了吗?准此,那么一切古圣人、佛、上帝、耶和华等,真正的意思是什么?我们人岂不是也永远不能了解了吗?

孔子的答案是“能”,有办法了解。他特别推崇《易经》,他说这个语言文字固然不足以表达圣人的意思,但是“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卦就是图案。有时候言语文字不能完全使人懂,还必须要靠图案来了解,借图画来表达意思。这就是古人为什么要用图案来替代文字语言的道理。

现在我倒很欣赏美国人、日本人研究《易经》,都变成图案、漫画来研究,更接近事实。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叫《日文精华》,上边就有那么一幅漫画:太陽照得大地很光明,火在天上燃烧,旁边注了个卦名,就是天火同人卦,上面是天,下面是光明。这就是“设卦以尽情伪”。但是要想把这个发生的思想情绪、内外、真假统统讲清楚的话,光靠卦与图还是不行,必须还有文字。图案与文字配合,才能真正表达圣人的意思。所以说“系辞焉,以尽其言”。卦和爻下面有文字,这个文字就叫系辞。

我们古代所谓的古文辞,是用的这个辞。现在很多人评论一篇文章时,说它的文“词”如何如何,这个“词”是诗词歌赋的词,是专称、特称。词又有各种不同的调子。诗有一定的规矩,五个字一句就是五言诗,七个字一句就是七言诗。把诗的长短句联起来变成词,也叫“诗余”。诗余也是一个专用的名称,是一种独特的文字体裁。一般文章里边的文句就叫“文辞”,但是现在如果我们写成这个“辞”,年轻人看了往往会给你改成诗词的“词”。有时候看了真教人感慨万千,所谓“无可奈何花落去”。实在教人无可奈何!如果你要把它改过来,他反而说我们错了。究竟是他错还是我错?就不知道了。

说到这里,大家就可以知道,辞就是文句。卦下面挂上文句“以尽其言”,是要完全表达卦的意思。所以文字的意思,就是把我们的思想、意思,变成无声的语言,再由语言变成文字。仅仅文字也还不够,还要图案,跟我们现在讲话的图案一样。身体的动作、脸上的表情等就是讲话的图案,所以哑吧讲话,用的就是国际通用语言的手势。手势也是画,也是图案。那么这样够不够呢?还不够,还要能“变而通之以尽其利”,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文字、言语加上卦、图案,还不够,大家还要研究卦的意思,还要懂得变通。不是呆板地执著这个卦辞,文王怎么说的,孔子怎么说的,就此完了,那是不一定的。等於算命卜卦,某一个解释对某人有利,换一个人就不利,这个中间就要知道变通了,要能“变而通之”,才能“以尽其利”。可是“鼓之舞之以尽神”,那就难了。鼓舞当然不是打鼓跳舞,那是个形容词,很难解释。鼓是充满、升华,最高的智慧。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你充满了智慧,达到最高点、升华啦!这样才懂得“神”。

神,我们前面已经解释过了,神不是菩萨、也不是上帝,宇宙间有个看不见、摸不着不可思议的东西,中国的文字就叫它神。

念佛珠与乾坤圈

下面是孔子在上传的总结论中,告诉我们研究《易经》要特别注意乾坤两卦。孔子说:

乾坤其易之缊邪? 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乾坤其易之缊邪?”邪就是耶,不是邪(xié),古文中这两个字是通用的,不要把它当作妖邪的邪,那就错了。邪就等於我们白话文叹气的声音,“啊呀”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乾坤两卦是易的根本,这两卦的内涵,蕴藏就很多了。《易经》的内蕴,特别要注意乾坤两卦的变化。过去我们发给大家很多图表,像十二辟卦、方圆图等等,都是从乾坤两卦开始。乾坤两卦研究通了,学《易经》就好办了,所孔子说:“乾坤其易之缊邪?”

伏羲八卦方位图 “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所谓成列,大家看下面这个图:

这是伏羲先天八卦图,乾一、兑二、离三、震四,一个行列在左边;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另一个行列在右边,合起来好像一个苹果一样。乾坤两卦分列两边,实际上不是两边,乾坤是两个圆圈,像佛教出家人用的念佛珠。道家呢?不用这个东西,用两个圈圈就是乾坤圈。乾一、兑二、离三、震四是陽面;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是陰面。方图圆图,各有各的行列,横图呢?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从下面一路发展上来。下面大,上面小,而且多,就像植物一样。一颗小的种子一变就变成森林,这样叫做成列。照这样看,乾坤两卦的列就很多啦!现在,我们把先天图假设成平面来看:

乾为天,兑为泽,乾与兑配,就是天泽履,翻过来就泽天夬……依次类推,列表如下:

乾为天兑为泽天泽就是履卦
乾为天离为火天火就是同人卦
乾为天震为雷天雷就是无妄卦
乾为天巽为风天风就是姤卦
乾为天坎为水天水就是讼卦
乾为天艮为山天山就是遁卦
乾为天坤为地天地就是否卦

配就是把它组合起来,古人就叫它配卦。第一卦是乾,乾为天。第二卦为兑,兑为泽。乾与兑配就是天泽履。第三是离,离为火,乾与离配就是天火同人……依次乾与巽配就是天风姤,这是一列。如果翻过来组合呢?兑为泽,泽就是海洋,兑与乾配就是泽天夬,依次离与乾配就是火天大有……巽与乾配就是风天小畜。像这样的成列,有很多的变化跟应用,列表如下:

兑为泽乾为天泽天就是夬卦
离为火乾为天火天就是大有卦
震为雷乾为天雷天就是大壮卦
巽为风乾为天风天就是小畜卦
坎为水乾为天水天就是需卦
艮为山乾为天山天就是大畜卦
坤为地乾为天地天就是泰卦

乾坤就是这样的成列,大家要弄清楚,你把这些搞清楚了,将来观察一件事物,就不仅只是看一点、一面了,便会从多方面的观点、多方面的角度去了解多方面的事物。所以孔子说,“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地球的轮回

你懂了这个道理,易的作用——天地的作用,就在这个中间起了变化。所以孔子告诉我们,要研究《易经》,乾坤两卦要搞得非常清楚,“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我们生在天地之间,上面有虚空,下面有地球。如果没有天地,就没有人跟万物,这是事实的现象。研究《易经》,乾坤两卦的重点要把握住。不懂得乾坤两卦的妙用,也不会懂《易经》。所以说,“乾坤毁则无以见易”。乾坤如果没有了,也不需要研究《易经》了,人类一切的文化也都不需要了,因为空嘛!“空”,什么都没有了。易既然不可见,《易经》的道理、学问、哲学都没有啦,人类文化便也根本没有了,那么这个宇宙又回到冰河时期,回到了空的境界,回到了天地没有开辟以前的世界。因此说“乾坤或几乎息矣!”

不过要注意啊!孔子这段文字有一个深义,很深的道理,“或几乎息矣”!“几乎”息不是真的息灭啊!宇宙是永远不会死亡的,地球毁了,另一个世界又会出来。不能说人死了,就一切都完了。这个生命是无穷尽的,第二次还会回来,第三次也会回来。不过第二次回来不一定跟第一次来时一样了,或者女人变男人,或者男人变女人,或者变别的,都不一定!这就是轮回的道理。世界上没有真正死亡的东西,这是中国文化《易经》的哲学,所以叫做“生生不已”,以至于永远永远。我们中华文化认为,世界上永远没有死亡。

所以孔子在这里也特别强调,乾坤真的会毁灭吗?孔子在这里用了两个虚字。我常常告诉同学们,写文章要懂得用虚字,不管中文外文,懂得用虚字才是好文章。这个虚字看似不相干,孔子写《春秋》的笑法就叫做“微言大义”,“微言”就是虚字,在文章里看似不相干,好像可以拿掉一样的虚字,但是关系很大。譬如说孔子这里用的微言:“则乾坤或几乎息矣”!就是这样。“或几乎”?如果不懂得虚字,几乎个什么呀?

这就等于赵匡胤当年做了皇帝出来视察,看到城门上写了四个字,我们姑且说它是“台北之门”。赵匡胤骑在马上,一边走,一边考验他那个秘书长陶()。赵匡胤本来并不想用他,但是找不到更好的秘书长。他一方面讨厌这文人无耻,一方面也实在找不到一个文章好、可以用的人,就只好用他了。他说城门么,为什么四个字?只写什么门就好了,为什么还要“之门”?陶()说:皇上,那个“之”呀就是助语词,用来帮助语言的。赵匡胤就吼道:书呆子就知道那个之乎者也,助得个屁!什么助呀!

在这个地方,那个“之”字可以拿掉,可以不拿掉,这是真的。但是像孔子这一句话:“乾坤或几乎息矣”,这几个字决不能命掉!微言里面有大义,几乎、也许、或许、差不多。差不多是死亡,但没有死亡;差不多快成功,但还没有成功。不懂虚字,你就看不通它的真义。所以这种虚字要特别注意!虚字在孔子的文章里经常出现,孟子也善于用虚字。虚字用得不好的文章不能看。现在的白话文不用之乎者也,却用了呢吗啦呀,也是一样。有时候多用一个“的”字,或者少用一个“的”字,就差得很远,大家要懂得这个道理。

有情世界

“形而上”这个哲学名词,大家都很熟悉,最初还是孔子提出来的。什么叫形而上?再看下面的话,你就懂了。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孔子接上文说:“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所以形而上者,万物都有形象。上帝在没有鸡没有蛋以前,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先有鸡呀先有蛋?不管你鸡也好、蛋也好,只要你有了蛋或者有了鸡,已经是形而下了。形而上的,你说上帝创造万物,那谁创造上帝?所以上帝是形而下的。如果说上帝上上帝外婆造的,那上帝的外婆又是谁造的?外外婆是什么?哪个是形而上呢?这就是哲学问题的形而上,称这为本体论。

“本体”也是假定的名称,孔子说的那个东西就叫做“道”,中国人思想所讲的道,就是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形而上。“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下是有了万物以后,就叫做器,“器”就是物质世界、物理世界。所以海洋哲学家柏拉图就说,这个世界有两种世界,一是精神世界,一是物理世界。

在佛学内分的世界更多,物理世界又叫器世界,一切生命叫有情世界,国土世界也是器世界。还有一个叫圣贤世界。圣贤世界就很难得了。是得了道的人另有他们的国土,他们的世界。佛学分世界比希腊哲学分得更详细,更严重了。

“形而上者谓之道”。我们中国文化里头所谓的道,是代表了本体。读古书尤其看到这个“道”字、“天”字,特别要小心,这两个字错用的地方非常多。这句话是说形而上的这个代号叫做道,在宗教方面讲就是上帝、菩萨、佛呀等等。有时候这个道是代表宇宙间的法则或原理,有时候这个道就是我们行走的道路,有时候我们讲到人文的道德规律,也叫做道……都是同一个道字,意义却有如此的不同。我们看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应该如何去解释?这就中命啦!这三个字要怎么道呢?“道可道”,有人就解释第一“道”字为形而上“道”的道,可道的“道”字就是可以说,是说话的道字。我说你错啦,他说没有错呀,我们看中国古代的书,说什么人“道”,就是什么人说,某某人讲话,就是某某人道。我说你注意啊!我们中国古书讲自豪感,把“说”称为“道”是唐朝以后的文化。某人讲自豪感,说某人“道”,小说上说某某人“说道”,都是唐朝以后才通用的,唐朝以前少有这种说法。春秋旧中国时候是“曰”,孔子曰、孟子曰,现在国语我们念曰(月),春秋战国时候不念“月”,念“呀”,就叫“呀”,闽南音广东话就对啦!用我们现在的国语,不能读中国书的!倒是真正读中国书,要用闽南话,或者广东话,比较接近古音。现在苗栗、新竹讲的话为什么要叫做客家话?就是因为过去换了朝 ,那些人不奉新朝的正朔,不用新朝的年号,就一路向南方撤退,到了广东、到了福建,当地人因为他们是中原一的客人,就叫他们客家人。如果用我们客家语研究唐宋时候的文化,就有用处了。这类例子很多。

“道可道”这个道字,就是代表形而上的“道”,形而下就是指这个器世界,物理世界。根据西方现在所谓的宗教哲学来讲,认为宇宙是神所创造。这个说法是靠不住的,我们随便举例来说,不但是外国,东方也是一样,天主教说宇宙是上帝创造的,我们中国人说天地是由盘古老王开辟来的。我们小时候就常听盘古老王开天地的故事,当然我们以前也知道这是是神话,所以在过去的戏词就叫“扁”古老王开天地。为什么我们叫扁古老王?这里头有个笑话。从前有个人有三个女儿,老大老二嫁的丈夫都很有学问,只有三女婿有点傻。有一次老丈人过生日,三个女儿女婿都回去拜寿,小女儿很发愁,两个姐夫学问好得很,像自己丈夫这个样子回去,恐怕会很丢人。三女儿就教他,如果岳父问你什么人开天辟地,你就讲盘古老王开天地。但是教了三天三夜还是记不住,太太没有办法,就弄个盘子给他挂在脖子上,如果岳父问起来你就摸摸盘子,就知道是盘古老王,表示很有学问的样子。到时候老丈人真的问他什么人开天辟地?他果然忘记了,便摸摸盘子,盘子是扁的,傻女婿忽然灵机一动说,“扁”古老王开天地。后来大家就叫他扁古老王了,这是一个笑话。

中国古书里边所绘的伏羲皇帝盘古老王图,头上两边像一个山峰一样,有两个角。这个是有道理的。根据人类进化学,过去人比我们聪明,脑子比我们发达。我们过去形容小孩子很聪明,说他“头角峥嵘”。过去人据说脑力特别发达,很强。我小时候听老人传说,上古时候天体跟地球是相通的,人可以随便过去玩,天神也可以过来玩。后来因为人太坏了,天体就跟地球的距离越来越远了。这种神话,东西方都有类似的说法。你把它综合研究了,会发现人类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思想,都有相通之处。因为上一个冰河时期的演变,才把东西两半球及世界上很多地区分裂开来。慢慢地文字也不同啦,语言也不同啦,其实都是一个来源。

现在孔子讲形而上道,形而下器,这个东西很难了解。于是我们中华文化里头,就有《易经》这一门学问的出现。《易经》这一门学问,对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以及宇宙来源的究竟,“化而裁之”。不但知道它的变化,而且更重要的是“裁之”。跟裁缝做衣服一样,你把它剪裁得好,会变成一件很好的艺术品。所以文章思想、人文文化都是“裁之”。化而裁之谓之变,这个中间你要晓得变化。变化是什么?是宇宙变化的法则。也就是说,要能确定它变的过程、动力、轨迹、趋向是什么……这个完全要靠你的智慧来研究,这就是《易经》的学问。

割舍之难

讲到这个地方,大家可以知道我们中国文字的运用是非常高明的。譬如说孔子周游列国,到了晚年没有办法在外面混啦,只好回到老家去,办个补习班打发时间。《论语》记载孔子回来的感叹说:“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吾党之小子狂简”,这跟现代青年一样,现代青年就犯这个赞美。孔子说我们家乡盼我回家,教教我们齐鲁的后生小子,他们都很聪明,也很优秀,但是“狂简”。把天下事认为太容易太简单啦,这实在太狂、太不知道天地高厚了,这是不好的。

“斐然成章”,也会写文章,有思想,但是这个中间,中心思想他还拿不定,不晓得仲裁。譬如民主自由与中国文化政治的关系,这个喑,东方、西方,要怎么样才能合于中国国情?就要“化而裁之”了。不晓得“裁”,就不能合适我国之用。有时候一篇文章写得很好,但是不晓得裁简,便失去了铿锵有力的气概。

我还有一个经验,年轻的时候,也很自负,自己从小便名闻在外。可是我经过一次教训以后,以至到现在我还不敢写文章,一辈子都不敢写文章。在青年时候有一次做文章,我的老师还是前清一位翰林公,他说你呀,文章才气真好,就是不晓得裁简!我说每篇文章我都经过仔细修正过。他说你犯了个错误。我说请示先生,我的文字犯了什么错误?他说“悭吝”。这使我最不服气啦,我个性里边是个最不悭吝的人。我说“先生之言疑似过乎哉?”老师你讲我这罪名太重了吧?他说你不懂,我讲你悭吝,是你在文章上不晓得舍,你不懂割舍,就是不晓裁。他说你每次碰到好句子,自己不肯丢,怎么样也要想办法把它放在文章里头,整篇文章是好的,你这个句子也是好的,但是加到这篇文章里,便成老鼠屎了。看来割舍得难呀!

我听了以后,惊出一身冷汗,非常感激,真的非常感激,佩服极了。这的确是我的毛病,被他指点出来,一点都没有错。我说先生我懂啦,这几句我就是舍不得。他说,你不能舍不得,你要决心丢掉,用到别的地方多好,用到这一段里边,用到这一篇里就不对了。

写文章就是这样,很多人写文章,我看了常常感觉是有好句,没得好文。有些人不仅会写古诗,白话诗也写得很好,句子也很美,但全篇连起来看,就成了抹脚布了。那真是没有味道!这就是写文章的诀窍,也是经验。有进修自己写东西,常常思想里出了好东西,好东西就舍不得丢,明明是写一篇政论性的文章,却非要把些文学性的句子加进去,那就完啦。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化而裁之谓之变”。这个变很难有时候觉得这些句子不必要,但却把它保留;有时候觉得它必要,却硬把它删掉。政治的道理、做人的道理、处事的道理,同《易经》卦的道理是一样的,要化而裁之。这就是变!不过先要通,才能知变、才能处变,否则不能应付一个人生,更不能应付时代。懂得“化而裁之”,懂得变以后,“推而行之谓之通”,然后,要推行。我们现在只会喊口号,推行什么政策,把推行变成一个口号。要知道推之难,要把它推出去,就要懂得推行这个字。

政治上一个新的措施一拿出来,人们的心都会抗拒的,我们读历史就知道。一个新的政策要推行的时候,当时常遭人反对,反对者的说词只有四个字:“民曰不便。”民就是老百性,老百姓反对,不能推行。老百姓很奇怪,任何一个新办法,老百姓一开始都是反对的,不接受,就造反。所以要“推而行之”,把它推出来。要怎样才能能推行而通之?这个中间怎么推法?推而行之,瑞变成一个专用名词,推行什么政策,你怎么推呀?怎么行呀?现在人只在嘴巴上讲,又不推,怎么能行得通呢?每一件事情,报纸上把法令一公布,天天叫推行,推也推不出,行也行不通,弄得上下互相欺骗,结果就是一推了事。所以大家要懂得“化而裁之”、要懂得“推而行之谓之通”,这就是通才之学。

如果来“推”?这中间就要懂得中国的太极拳了。太极拳的推是圆的,不是直着硬推的,硬推是推不动的。转一个圆圈就把它推动了。一个东西如果直推硬推,要用一百斤的力量,如果换一个方法顺势而推,也许一个指头就推动了,这就是以四两拨千斤的道理。这个中间的巧妙,也就是智慧之学。

千秋万代

“举而措诸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上次我们谈过,你这个人有没有“事业”,不是你开公司当董事长、当老板就叫做事业。当老板、开店子那是四川人讲的“玩钱”,玩弄金钱而已,那不是事业。要能“举而措诸天下之民”的,才算事业。你的所作所为对于人类社会有贡献,因为你的贡献,能使世界人类安定下来,这才算是事业。这一句话要特别注意,这是我们中国文化对“事业”所下的定义。

所谓“措”,平时我们常说“举措之间”、“举措不定”,这个“措”不是指措施,是指安定。兴措之间能使国家社会都安定了,这就叫事业。所谓一个事业,就是这件事情做了,起码影响五十年、一百年,乃至千秋万世。

现在人很喜欢著书。但是我常常告诉年轻人,现在著书有什么用?没有什么书是值得流传、能够流传的。你看八十年以来,一本书在书架上放了几十年、舍不得丢的很少。再看古书,你就舍不得丢了。它永远有它的价值。现在的报纸和有些书只有五分钟寿命,甚至连五分钟还不到,人家看了就丢了,看了也不会记得。而有些文章,尤其有些广告文章,一拿到手里连溜一眼了不溜就丢了,还没有三秒钟有寿命。所以“好”就是好,大家会告诉大家,这就是好的文章。真好的东西,要有几十年、几百年,乃至千秋万代,人家不舍得丢,那才叫做事业。古人一句话说“但在淬不在多”,能够真流传下来的,它的价值不在数量多。你看诸葛亮的一生,有万古功业之名,文章只有两篇前后《出师表》永远流传下来。诸葛亮的一生,有这两篇文章也就够了。可知但得流传不在多,真正有流传的价值,这也就是事业的定义。

差不多先生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是故夫象”,《易经》的卦象,为什么会有这个卦象呢?他说,上古的圣人“见天下之赜”——那个隐密、奥秘看不见的,有时候要用图案来表示,“拟诸其形容”。一个卦象,譬如天火同人,就它的形象、容貌,把它绘成一个图案,“象其物宜”。每个象的意思,只是个大概差不多而已,象乾为天,真的就是指天吗?并不尽然,差不多而已。大家注意,“象其物宜”,差不多像那个样子,譬如我们照相,照相照出来真正是你吗?不是你。天地间没有一个百分之百准确的摄影。乃至于自己照镜子,看镜子里的自己也不是真的自己。那是镜子里头的影子。所谓“象其物宜”,有一点像我而已。我的面孔究竟怎么样,自己永远没法看到,只有别人看到过。镜子里头照的是反方向的,不是自己的真面孔。因此大家算命看相,百分之百的准吗?没有,“象其物宜”!差不多而已,这就叫做卦象,“是故谓之象”。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孔子解释《易经》的爻,爻的意义就是交。上古圣人看到天下之大“动”,宇宙万有随时都在动,“动”才有宇宙,宇宙间没有一个真正的静态,静态是个假象,大动小动而已。宇宙万有的生命也永远在动,但是动的当中有其共同沟通之处,所以“而观其会通”,观察它彼此通会的地方。“以行其典礼”,中间找出一个原则、法则,法则就叫典礼,古人这个典,含有“严格”、“确定”的意思,像摆在那里的一个形态一样。礼就是道理,原理,也是法则。

“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因此在《易经》卦下面系上一些话,就是“系辞焉”,做了一些文字来说明,把爻的意思告诉我们,“以断其吉凶”。这种法则,这种现象,就叫做爻。

说到这里,大家要知道,天下的事情是很复杂的。它的变也不是千篇一律的。譬如说,我们现在台湾社会这种情形,这个现象就是昨天、去年的现象吗?不是的,它随时在变。这个变动中间所发生的,往往是小事情大问题、大事情小问题。有时候看来是个小事情,却是天下的大问题,说不定会成为很大的漏子;有时候发生的事情很大,看起来很严重,那却是小问题。所以为政者就要懂得“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这个现象随时在变,发展的前途是好是坏,你事先就要知道。这就是卦象,不需要卜的。所以古人说“善易者不卜”。真把《易经》学通了,不要卜卦、不要算命,一看这个现象就已经知道了,可以断其吉凶了,“是故谓之爻”,这就是爻。

一言兴邦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要想极透彻、极明白,了解这个宇宙间的奥秘,就要靠这个卦。

“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鼓是形容词,充满了就是鼓,闽南语里边好像没有这个音,但是在四川可以随时听到。譬如一个人生气了,四川人不叫生气,他说那个人是在鼓气。河南人也有这种说法。为什么呢?生气肚子就发胀,脸上青筋就会绷起来,这就叫鼓气。四川人经常爱说:哎呀,今天我碰到某某人,一句话逗得他气鼓胀啦!四川的土话“气鼓”,就是这个鼓气,气得鼓胀了,所以鼓是充满、发挥。“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使天下的动被发挥、被鼓起来,那就在辞章了。鼓就是发挥、鼓吹,一个“鼓”字对天下影响很大。影响了天下的动态,可见文字很重要。

那么要想知道宇宙的奥秘,究竟靠谁呢?上帝好啊还是人好?答案还是人。就是孔子说的“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一切“道”都是人文的,人的价值有如此的伟大,智慧至上!智慧到达了神明的境界。我们闽南语有人称菩萨为神明,就是这个地方来的。“神而明之”是智慧之学,通神啦、真正明白啦,还是“存乎其人”。上帝从哪里来?是人捧出来的,菩萨也是人拜出来的。假使我们都不拜他,他一点也没有办法,所以说没有人的存在,也就没有神的存在了。

“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到了神而明之的境界,自然达到目的,使老百姓受到影响,这是了不起的圣人。“不言而语”,不需要搞宣传,大家就都听你的,达到所谓万民服从的境界,天下人都归心了。那要怎么样才做得到呢?每个人要从自己做起,要“存乎德行”。最后的胜利是道德的行为,不是手段。手段没有用,用手段最后还是要吃亏的。要想真成功,“存乎德行”才是根本。这就是《系辞》上传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