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 > 易经系传别讲 > 上传03章 彖者言乎象者也 >

上传03章 彖者言乎象者也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

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

是故卦有大小,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卦彖爻象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

这里有四个东西,大家要注意:

一、卦辞
二、彖辞
三、爻辞
四、象辞

卦辞——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一个卦下面文字的解释,就是卦辞。

彖辞——彖,念tao,也人念tuan。彖就是断语,对一件事情下的判断与结论。彖是古代一种动物。在《易经》里很多地方都以动物作代表,如龙啦、象啦、彖啦等等。据说古代有一种动物,可以咬铁,铁到它嘴里,牙齿一咬就断啦!这种动物就叫做彖。因此《易经》就借这种动物的功能与现象,作决定性判断的结论代号。彖辞是对卦象的断语,具有不易的绝对性和肯定性的结论,所以就叫彖辞。

爻辞——每一卦有六爻,爻就是交,就是从交通的交变来的。换句话说,爻就是两个十字架,这个十字架代表地球磁场、太陽、月亮的经纬度。地球的磁场有一点点偏,像地球一样,西北偏东南。所以这个十字架不是正的,是斜的。因为我们中国个体字造字的时候,本身就是个图案,爻字就是根据这种实质的现象而来的,表示了两个十字架彼此交互的关系。所以说,爻者,交也。爻下面的文字就是爻辞。

象辞——象在古代是种身体和力气都极为庞大的动物,在东南亚一带如缅甸、泰国等地很多很多。由于象的体积太大,很远很远就看得到,乃至老花眼的人也看得到。所以《易经》便根据这种动物的现象——一种庞大的现象,对一卦作一个示意的说明。象就是现象;象下面的文字,就是象辞。

现在我们继续研究《易经·系辞》的本身。

彖辞是判断什么呢?“言乎象者也”,一个现象出来了,就加以判断。譬如说有人生病了,要用医药。他患的什么病,医生们根据医学的观念,就他病情的现象,来会诊、判断他的病情,再来用药。所以“彖者,言乎象者也”,一切的现象一出来,有智慧的人就加以判断,这就是彖辞的意义。

“爻者,言乎变者也。”爻辞是作什么用呢?卦里边的爻,一爻一爻,都互相关联。宇宙间的事物彼此也都有关联,不停地在交互变化。所以,“爻者方乎变者也”,是讲宇宙多种事物交互变化的关系。这就是爻辞。

以上这些,大家要记清楚,以后研究《易经》就方便了。

楚人失弓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什么叫凶?什么叫吉?失去了就叫做凶,得到了就做吉。为什么得到了、占有了就叫做吉?失去了、没有了就叫做凶?这就是我们人文文化的观念。其实推动与得到都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中国春秋时候,有个有名的楚人失弓的故事,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另一方面。

在楚庄王的时候,庄王有一张宝弓,不见了。当时的宰相、大臣们惊慌得不得了,甚至全国人都非常震惊。国君丢了这张宝弓,那还得了!为了找这张弓,弄得全国鸡犬不宁。这事被楚庄王知道了,便告诉部下说:“不要找了,我丢了一张弓,他得到了一张弓,不是不得不失吗?我用跟他们用有什么不同呢?”楚人失弓,楚人得之“,都是我们自己人呀,这没有什么不好呀!部下听到了很高兴,都以为楚庄王度量大,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国君。我昨天丢了钱,被人捡起来拿去用了,那也很好,钱反正是要用的,我用他用都一样!从我们中华文化这一种哲学思想看来,便没有什么得失之分,当然也无所谓吉凶了。但这只是少数的圣人们才会有这种开阔的思想,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所以说”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得到了以为吉,失去了以为凶,便成了社会一般人的常则。

善于补过

“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悔吝吉凶,我们刚刚提到过了。“悔吝”这两个字,在《易经》卜卦上常常碰到。什么是悔吝?就是小毛病,也叫烦恼。但是,《易经》除了“吉凶悔吝”四个现象以外,还有一种现象,叫“无咎”。我们后人卜卦,遇到了“无咎”这两个字,便以为“无咎”很好,这是不懂《易经》道理的缘故。

“无咎者,善补过也。”天下事情没有绝对好,也没有绝对坏,你认为好,就出毛病啦!人生就是悔,悔就是很困难的,没有真正的无咎。要真正达到没有毛病的话,你要“善于补过”,自己随时反省自己,随时随地要能检查出来自己每一方面的错误,随时随地检查自己的毛病,这样才能无咎。不是卜卦卜到无咎便认为没有问题,是好卦,那便错了!

譬如你做生意,三点半钟要钱,你卜到无咎就认为没有问题,那靠不住。你要去找才行,钱不会自己进来的,不然你会一垮到底。要善补过才行,这就是无咎的道理。不是说无咎就是很好,就是没有毛病,那便错了。下面他下了结论说:

“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大小,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大家注意!他讲到“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大小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乎辞。”这里有三个重点,一个是位,一个是卦,一个是辞。所以有人认为学《易经》懂了卜卦的法则,就可以懂了人生。什么叫贵,什么叫贱,什么叫运气好,什么叫运气不好,重点就在那一个“位”上,当位就好。

譬如玻璃工厂做烟灰缸,一次做了一千个,一千个烟灰缸统统一样。这中间有一个被太监买去给皇帝用,而且皇帝还很喜欢它,摆到皇帝的御书桌上。大家看皇帝很喜欢,谁也不敢去碰,认为价钱一定很贵。另外一个烟灰缸被人买去,摆到公共而所里边用,连小偷也不会去多看一眼。它的用处完全一样,它的位置完全不同,因此就分出了贵贱。所以,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绝对的贵、绝对的贱。贵贱就由于它存在的位置不同,当位不当位而已。当位就对,不当位就不对。所以有一句通俗的话说“福至心灵”,这个人福气好,他到了那个位子,自己就聪明了。

同样一个东西,如果位置不对,你认为最贵的也最不对劲。所以算卦的道理也是这样,八八六十四卦哪一卦是好卦,哪一卦是坏卦,就看你当位不当位,当位了就是好卦,不当位就是坏卦。你的命好,运气不对没有用。譬如等公共汽车,好不容易来了一部车子很空,你满以为可以上车找个位子坐了,偏偏这时候有个老朋友跑来跟你打招呼,只有眼看着这部空车开走了。后面的车子都是满满的,你还是没有位子坐,永远挤不上去。这是命好运不好。所以说“列贵贱者存乎位”,位不对便什么都不要讲了。你说很多事情你看不惯,看不惯也要看,没得办法!

“齐小大者存乎卦。”每个卦你要记清楚,什么叫大卦,什么叫小卦,也是不定的,也要看它的位在哪里。位对了就是大卦,位不对就是小卦。位对了,小卦也叫大卦,位不对,大卦也变成了小卦。譬如乾坤两卦最大,但是如果乾坤不当位的时候,一点用处都没有,还是小卦。

月儿弯弯照九州

“辨吉凶者存乎辞。”因此《易经》的卜卦、算命等等,对人生的作用,以及所说的吉凶的道理,是好还是不好呢?《系传》说“辨吉凶者存乎辞”辞就是你的思想、你的观念。你的观念对了,便一切都对了。孔子说“辞也者,各指其所之”。所以文辞语言,是人类思想的代表。由于这种思想是在我们一念之间生灭,我们心里认为对了,不好的地方便也好了。不对了,我们心里感到很忧烦,那好的地方也不对了,也不好了。我们随时可以从文学的境界中体会出这些。如唐朝有名的白话诗: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个飘流在外头。

月儿弯弯,每个月月初或下旬,月亮都是弯弯的。同样一个弯弯的月亮,可是大家看到后感受却不一样。有人看到弯弯的月亮,心里是那么高兴,那么惬意;有些人看到弯弯的月亮,心里却非常伤感,非常凄凉。其实人个的喜乐,同月亮有什么相干呢?这所谓的“触景生情”,事实上还是自己心里先有了一个观念意识的存在,再由当时的景物引发出来而已。几家夫妇同罗帐,几个飘流在外头。这是唐代的白话诗,同样是一个月亮,但人们心里的思想感触却不相同,就是这个道理。

“辨吉凶者存乎辞。”吉凶表现于文字思想,是一个观念的问题。平时我们用《易经》卜卦的时候,卦的下面往往会有一个忧或者是悔、吝的释语。假设我们做生意,卜卦碰到了忧,一定会很痛苦;碰到了悔吝,一定会有烦恼或阻碍。这些悔、吝绝对无可避免吗?不然。如果你研究《易经》久了,你便会知道,遇到忧、悔、吝的时候,是可以解决的。怎么解决?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要能行得正,行得直,心里没有歪念头、坏主意。纵使遇到烦忧、悔、吝,心里坦荡荡,以平常心处之,那一切也就平安了。

《易经》“其介如石”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高高的山顶上有块石头巍巍然的站在那里,这种顶天立地的精神,就叫“其介如石”。孔子说“忧悔吝者存乎介”,介就是一个人顶天立地的站在那里,行得正、坐得稳、一切作正念、最好的存心,当你遇到最痛苦、最麻烦的事时,自然也会逢凶化吉了。

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震无咎者存乎悔”。假如卜卦卜到了无咎,不要以为没有问题,要存乎“悔”,一切要小心,自己要多反省自己,这样才会“无咎”。孔子又告诉我们,读《易经》要懂得“卦有大小,辞有险易。”《易经》下面的卦辞,有险有易。有险,看起来非常可怕,但不一定可怕;有易,这个易的含义有两个:一个便易的易,一是可以变化的易。有易,也不要高兴,以为尽是便易,它会变的。我们人类的价值,就是有头脑有智慧,用自己的智慧把危险变成平易,坏的把它矫正过来变成好的。但是,自己也可以把好的破坏了,变成坏的。所以说“辞有险易”。

《易经》每一卦、每一爻下面的文辞,都是讲些什么?“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大家注意这个“之”字,在我们读古文的概念中,都知道这个“之”字是虚字,所谓“之乎者也”。但有时候它却是个实体的字,不是虚字。之者至也,是指到达了那里。

譬如我们用手去架上拿毛巾,摸到了毛巾的时候,就是手之所之,之就是到。明白了这些,这个“之”字所产生的《易经》的学问,要特别注意。大家以后自己看《易经》,遇到一个名词叫“卦之”的,就说明了这个卦包含的意义,“所以”是到达了某一个境界。

我曾经审查过一篇写《易经》哲学的论文。文中提到“卦之”这个名词,他说这句话错了,哪里有这种说法!“之”字一定是“交”的讹字,所以他把“卦之”改成“卦交”。我看了以后,感到啼笑皆非。没有办法,只好用红笔批他个五十九分。这不是笑话而是事实。“辞也者,各指其所之”,这是第三章。第三章在孔子《系传》里是一组,是一个中心思想。下面一章开始就不同了。开始讲《易经》的哲学了,非常非常要紧。现在请大家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