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事当下推定这是一桩“密室谋杀案”。大家接着开始好奇凶手是怎样从密闭的洗手间离开的。
只有王峰没有把思路钻在这里面,他选择了脚踏实地地勘察。
最后的真相很耻辱——杀人凶手是那位撞门的警察。
死者因失恋而情绪不佳。在用剃须刀刮脖子下方的胡须时一不留神割破了喉咙,于是跑到洗手间处理伤口,又因地滑不慎摔倒,头撞在门上后不省人事。
死者这时的状态顶多是脑震荡,理发店的人打120就不会有事了,可他们选择了报警。
警员是新来的同事,看见血溢出门外先喊了几嗓子,见里面没有回应就拼命地撞门。
不巧的是,这时抵住门的正是被害人的脑袋。当门被撞开的时候,被害人也因此上了西天。
警察完全没想到,当时是人高马大的死者倒下时把狭小的厕所给堵住了,并且他摔倒时头磕在门上把插销也给带落了,落在了地上的血泊里。
这在后来被认为是“门先被反锁住,因警察撞门而脱落”。
而死者原先自己不小心割破的喉咙和头上被插销碰撞的伤口,都被当成是斗殴造成的。既然头被硬物碰出血了,那一定是械斗。
但其实武器就是那把插销。它落在了血里,所以被忽视了,于是他们觉得凶手离开了现场。
是王峰在死者的物品里检查到了那枚剃须刀片,上面只有死者自己的血迹和指纹,继续摸查下去才让真相水落石出。
这个版本就是大家一直流传的,但沈翎却有另一个版本,却是很少有人知道。
她的版本是:
这起耻辱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那个撞门的警察名叫周明军,人长得挺帅气,做起事来雷厉风行,唯独缺少经验。
但他只是当时赶往现场的警察之一,另外同行的还有两个人,一个是沈翎自己,另一个就是王峰。
按道理说,只要王峰出手,这起事故就能避免。可当时他手头有两个案子,半路接到电话他去查办另一个案子,就让周明军和沈翎两个人去了美发店。
“这是个表现的机会,有什么情况及时联系我。”
还记得王峰是这么说的,沈翎当时就觉得有点不妥。
周明军的缺点是做事不知深浅,经常会自以为是,所以才让做事稳健的沈翎来带他。
可这对搭档没几天就出了问题,周明军对沈翎产生了好感,想追她,经常故意在她面前出风头。
沈翎其实看不惯这样,但也对这种状态不知如何是好,才经常在办案中拉上王峰,希望周明军能多学习王峰的隐忍。
可这反而让喜欢沈翎的周明军有了点误会,以为沈翎喜欢的是王峰。所以他表面上对王峰恭恭敬敬,却心里暗自不爽。在这种态势下,王峰不但不计较,还表现得很友好,并时常鼓励周明军立功。
换句话说,王峰在变相助长他的自大心理。
沈翎也是事后才这么认为的,没有证据,这终究只是一种猜测。
“这是个表现的机会,有什么情况及时联系我。”——王峰应该知道周明军会只记住前半句,所以他迟早会出事,只是没想到竟会闹出人命。
这当然只是猜测,她也不会去和王峰确认,在警局里没有证据地怀疑同事是大忌。
另外,她也并没有因为这个而讨厌王峰,她讨厌的其实是周明军。
其实大家都一样。
所以没人会责怪临时去查办另一件案子的王峰。
沈翎也很清楚是周明军先看王峰不顺眼,王峰没必要帮他承担责任。
事情如果只发展到这里,那还是沈翎可以接受的。王峰虽然会耍心机,但作为朋友却很可靠,这是沈翎能确信的。
但遗憾的是,故事还有更深入的版本。这个版本沈翎一直把它当成机密来看待。
当时,在周明军企图强行撞门的时候,沈翎觉得有点不妥,曾私下给王峰打过一个电话。王峰的手机正处于关机状态。这和他之前说的“有什么情况及时联系我”相互矛盾。
也正是因为这个,沈翎才没有强行阻止周明军,否则他也可能会给王峰打电话,那关机的王峰就会被局长批评。
换句话说,沈翎当时在掩护王峰的恶习。她也对这起事故负有间接责任,王峰同理。
那时在美发师的尸体被发现以后,法医梁广生就登场了。
梁广生在死者的口袋里找出了一包纸巾,是附近某某旅馆所有。
既然怀疑是密室凶杀案,这可能就是和动机有关的线索。
当时周明军正给在场的人录口供,于是沈翎就赶去那家旅馆作调查。
刚走在楼梯上的她忽然听到了走廊上传来了熟悉的声音,竟然是王峰。
他本应该去查另一个案子的。
伴随而来的还有一个年轻女子的侬侬细语。
沈翎马上身子一颤,她转回身,隐藏在楼梯拐角。
只听他们在楼梯口停了下来,应该在等电梯。
当听到电梯门开了以后,沈翎探了一下头,就看见王峰搂着一个打扮入时的女子钻了进去。
没想到“关机=开房”这句玩笑话恰恰就是真相。
单身男人和女人在旅馆开房,只要对方不是妓女且年龄超过14岁就不算违法,但却让当时的沈翎受到了相当大的打击。
更讽刺的是,在那天下午——仅两个小时之后——表情轻松的王峰一回到警局就宣告他跟进的案子破了,章局长还为此夸奖了他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