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 > 古墓密码 > 第201节 >

第201节

  最近一段时间,牙克石及其周边没有下雪。我们根据上次在这里留下的痕迹,找到了那个山窝。
  因为是在白天,大家的精神状态都不错,并且我们没再遇到老屁狐精之类的东西。我们齐心合力,小心的清理积雪,终于又找到了埋有狴犴石雕的大坑。
  这样一来,我们便又接上了那天晚上的进度。
  到了这一步,接下来该如何做,大家都没了主意,都以目光来向我询问。
  我走到坑边,将附近地面的上的积雪拨开,观察了一阵后,伸手向沈大力说:“精钢鹤嘴镐。”
  沈大力连忙将一支鹤嘴镐递了过来。
  我接过鹤嘴镐,沿着与狴犴石雕朝向相反的方向走出三十五步,对沈大力和刘胖子说:“把这片雪给我清了。”
  沈大力和刘胖子提着工兵铲跑了过来,刘胖子不干活,却站在旁边盯着我看。
  我皱眉问他:“你个死胖子又犯什么毛病?”
  沈大力在旁边大喊:“五哥,你最好让他滚蛋,不管什么活,我一个人都干的了。”
  刘胖子瞥了沈大力一眼,说:“大力啊,你有没有发现五哥有变化?”
  沈大力不耐烦的回了一句:“谁变也没你刘胖子变的快,一肚子花花肠子,真想给你掏出来看看是不是五颜六色的。”
  “看吧,你真没发现。你没觉得,五哥好像复活了一样吗?”
  我实在听不下去了,皱眉说:“刘胖子,你要不是不想干,赶紧滚一边玩去。”
  “我干,我干。”刘胖子笑着应道,忙回身与沈大力一起清理积雪,没一会便使地面露出了地表上那层松软的松针层。
  将松针层清理之后,青灰色的冻土终于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上次挖狴犴石雕,我和张毅向下挖了有一米深,依然没能打穿冻土层。
  考虑到松针可能会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以及当前一段时间的气温,我估算,冻土层应该在一米五到两米之间。凭齐齐哈尔这边的温度,正常的冻土层该超过两米。
  开冻土的工作量太大了,选位置可绝对不能选错了。
  在反复确认狴犴石雕相对于我的方位之后,我挥起精钢鹤嘴镐,在地面上敲出了一个洞,然后是第二个,第三个……
  这种开洞的技巧,源自陕西派。
  圈内的团伙不计其数,但总体来分,主要有三个流派:陕西派,洛阳派以及长沙派。
  三派划分了半个中国大地,并立下规矩,互不能干预,更不能到其他地盘上动铲子,否则就是坏了规矩,该受剁手和吃土的惩罚。
  东北、西南以及新疆、西藏等地,属于公共区域,如有人发现古墓,当支锅共同开发。
  我随孙佛爷,当属长沙一派,擅长的是风水寻龙,嗅土定穴。
  通常情况下,开东北的棺,陕西那伙人该是主力,他们对付冻土层很有一套,由实际回归理论,整理出“挖、钻、掏、凿、敲、撬”六大技能。
  不过,以我现在的身份,就算发消息去邀人家支锅,也不会有人敢来。更何况,我只下斗,不翻瓤子,不带东西出来,也就不算坏规矩了。
  这是规矩里的空子,毕竟谁也不至于呆着没事走空斗溜达玩。
  虽然我是长沙一派,但陕西那伙人的本事我曾学过,虽然并不精熟,但现在只能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上了。
  我在特定的一些位置,用精钢鹤嘴镐打下了圆洞,然后让沈大力以撬杠翻碎一层冻土,再由刘胖子和张毅将碎土清理到一旁,我则继续向下打洞,如此反复。
  其实,这种开盗土的方法难点在于用鹤嘴镐打洞,稍不合适,土就撬不起来。
  好在我对力道和角度把握的好,加上我们人多力量大,一切都进行的非常顺利。
  在没动用火药的情况下,我们利用了半天的时间,终于挖穿了近两米厚的冻土层。
  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
  我拎着铁钎跳进我们刚挖出来的这个大坑里,开始向下探。
  不多时,我感觉铁钎吃力,无法再向下,并能感受到自探针传回来的兴奋颤动。
  我拉出铁钎,查看探头的损坏程度,控制不住的笑了笑。
  这下面,果然有东西。
第159章 陶罐内的白骨
  我抬起手腕看一下时间,将铁钎插回地里,以做标记,然后对众人说:“忙活半天了,大家休息一下,吃点东西吧。”
  这一次,我们额外准备了,白菜、粉条、土豆和猪肉等食材,还备了电磁炉。
  东北的空气干燥,尤其是这山林之中。如非特别必要,我可不想动火,容易引发大面积的山林火灾。
  我们发动了便携式柴油发电机,接上电磁炉,凑合着用雪清洗了食材,炖了一大锅的面条,在折叠钢板房里挤在一起胡乱吃着面条补充能量,然后继续对那个大坑进行挖掘。
  在分工明确之后,我和沈大力挖土,张毅和刘胖子向外倒土,一直挖到天黑。
  随着工兵铲的铲头砰上硬物,我们终于挖到了深藏在地下的东西。
  那是一个大陶罐,罐口密封,不知道里面到底装了什么东西。
  我们没有因此停下,向周边继续挖,挖出了更多陶罐。
  陶罐数量不少,一个挨着一个,每个陶罐都有半人高。
  我们采用吊绳及相关的辅助设备,在众人合力下,将一个陶罐吊到了地面上。
  在零下二十度左右的温度下,我并不担心里面藏有毒物,我只担心里面有毒液或者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