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极于其位。进退俱。而为无首。首终一也。有始有终。今无首。将何以终乎。盖比之用。贵得主也。上六无主。乱将用长。此无终之为凶也。总观比卦六爻。吉凶互见。则以比之陰陽。一往一来。一逆一顺各不同也。而在人事之自择耳。舍逆取顺。守贞用中。为全卦主旨。亦易教大义。读者当于此细求之。比与师反。而用相引照。故辞有相关合处。可见其往来顺逆之道矣。
《宗主疏述》
此爻之辞。吉凶亘见。而相差太殊。则以比之为用。包吉凶二者。非他卦比也。而比之内外卦亦不同。正由陰陽升降异道也。凡卦皆从下爻而上。而陰陽之气,则有异。陽顺陰逆。陽卦为顺者。陰卦则为逆。反之则陰为顺者。在陽为逆。如比与师反。虽皆属陽卦。比乃陽中之陰。盖师为陽。比为陰。以相继而成循环。此易卦之例也,故比之气与卦逆。其行亦相迕。此六爻辞之不同也。上坎为陽。下坤为陰。陽升而陰降。其道如否。故逆者永逆。顺者暂顺也。其辞在六三曰。比之匪人。与否之匪人意义正同。既由否之乾坤不交。陰陽各殊。其道与比之逆同,故虽配而不和。随而不亲。顺少而逆多也。观此可知比之用矣。
易自屯蒙以下。至比为一段。上应乾坤。下启泰否。如屯蒙。如需讼。如师此。两两相继。一往一来。为数之起伏。气之消息。升降有次。动静有序。而所象天地造化。人物生死。与夫国家兴败。事业始终。皆有一段因果。相与推嬗以迄无尽。犹一岁之四时。一日之昼夜。各为节候。自成刻度。积则为一。散则为众。分而愎合。合而又分以应天地生育之情,人物交递之状。大小不异。远近不殊。皆以此卦象之。爻效之。而犹称为比类。以众而后有类。类而后有比。天地人物。生化日繁。不有比类。无可纪识。比者相此也。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此比类之为用。乃生化之大则也。比之于人。其关尤切。以人类自古迄今。愈衍愈多。愈趋愈分。设无所比类。必不能全其生存之道。故有族、有乡。有邑。有国。有部分。有派
别。有种、有系。有色。有体殊。有言语文字之不同。有宗教习俗之不一。而皆自成其类。自相为比。而后长保其土。克享其利。各安其生。以乐其业。此比之用、所以为大矣。序卦曰此乐。象辞曰比吉。皆极赞其效。明其功。此诚人类不可不知者也。故有比之道焉。有比之情焉。有比之识焉。有比之规矩焉。而莫不存乎六爻。见乎辞义。特世人或熟睹而末察。或罔顾而末信。或浅测而未深。或轻绎而末达。邃使圣人制易卦之旨不明。垂易教之意不显耳。宁非可慨也耶。
比卦最要之旨。为明易内外之义。序卦以一家人主内。睽主外。而比爻六二。则称内比。六四、则称外比。凡众所集团。无大小、皆有内外之交。既至夫妇。亦有内外之别。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内外皆定。则国家安治。故齐家治国。莫不先求内外之定。有一末定。遑言齐治。此比卦必以内外之比。为致用之本也。夫内比者。亲亲也。外比者。尊贤也。在人言之。则入孝弟。出敬老亲仁。亦修身之道。故比卦六爻。直包修齐治平之道。而中庸九经一章所举。莫出比卦之用。不独建国封侯已也。有家者。必齐其家。而齐家本于修身。有天下国家者、必求平治。而平治本于修齐。此比之封建之功。必自内外之比始也。内亲其亲。仁之用也。外尊其贤。义之用也。仁义。人道也。二者备而礼生焉。此大同之治也。不外于比卦之用焉。封建之制。礼之文也。治之成也。礼立而治明。内安而外定。天下归服。万民听从。则唐虞之世。二帝三王之所尚也。而犹忧乱国之民。违命之敌哉。故天下不足平。国家不足治。其功至矣。其道大矣。而溯本探源。则由于用师之反。师者兵也。圣人备而不用。故先德而后兵。以仁义怀柔万邦。而不贵武功。以爵赏劳来天下。而不尚诈力。此内外能成其比也。亲亲则九族以和。而无怨言。尊贤则万邦以服。而无远志。此诚信之所孚也。中和之所化也。故能卒成其乐。永占其吉矣。大哉比乎。大学中庸之义。咸备于此。读者其识之哉。从之则泰。违之则否。泰否之分。此德之成否所致。故比卦六爻。赅顺逆之行。概吉凶之数。唯人自履之。而大有同人。正其验也。
又曰。比卦辞讲解极详。而最要者。既吉凶由时定。先时者吉。后时者凶。莫非人事也。古时封建之制。实本于比卦。大小有众。莫不有主。此既以陽统陰。使上下相从。而无违背也。今封建虽废。而比之用末改。果率之以正。则仍统于一。若比之匪人。则民早离心。岂独失时之凶巳哉。读比而念及国家者。当思所以挽救之方乎。
比字古文亦二人。如从字。言二人相比并也。并字为二立宇。古文作。亦二人相并立之意。比古文作。而众作建。皆非一人也。皆以二人以上、相集合而成。众则有大小之分。此则为匹敌之义。故师卦象。而比卦象。以比卦两两相对。非如师之统于一正也。然卦亦五陰一陽。何以不为而名比。则从师之反也。故比二人字作反背形。言其末能和辑也。虽有一陽。孤立高标。势不下接。上与下暌。众志不一。故为比。各相比也。此正与师反。而势易乱。故圣人因之制卦。建设诸候。利其相比。而各自为邦。假其同比。而间接其众。则不属者属。不亲者亲。比而免于乱矣。此人事所以济时之穷。若不然。时已非师。势已阶乱。各昵所好。而不能大同。各背其主。而不克定一。则嫉妬之情必炽。仇杀之害不免。以乐生悲。反整为散。将何以领其民。而安其国哉。故比卦示其戒。比辞垂其义。以取则于师。取证于同人。取譬于大有。皆先人事而建其极。立候国而辨其方。此周官所称维王建国。辨方定位一节之义也。而最近则见于师之上六爻辞焉。师上六已极将变。与比无多殊。故垂训曰。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此十二字。足抵礼仪三百篇。盖治平之道。巳尽于此。读者其留意耳。夫大有同人。既礼称大同之象。春秋太平之世也。而其对面则师比之势。致用之得失。成治之大小。全系乎人。细审此数卦之辞。必了然于指掌矣。
此卦义例。为周易六十四卦中最复杂者之一。盖古卦、先天后天各异。而其关于乾坤离坎四卦者。尤为难明。以后天离坎。既先天乾坤之位也、故皆有先后天之异。虽异于辞,不异于象。故卦辞位互释先后天。以明其体用动静各不同也,此为坎坤。先后天同位。而后天在先天上。与师相反先后倒置,则占者必逆而推之。此一例也。先后既以异而同。占者必分合细推之。此二例也。先后天有陰陽之殊。坤陰而坎陽。则逆顺互异。占者亦当互推其逆顺。此三例也,先后天有母子之分。坎为子而坤为母。则有相生成之义。占者必两求之。此四例也。故卦辞最为难解。而吉凶至不一。或吉而凶。或凶而吉。皆由其顺逆之道。陰陽之情。刚柔之德。各不同也。古来释者。多不得经旨。勉强附会。实乖原意。在六十四卦。此例尚多。而于比卦先为揭出。读者应留意及之。勿以辞之矛盾为怪也。事之利害兼至者。亦多矣。则比之吉凶相随。又何奇哉。何以必释之成一贯哉。故辞之半属吉。半属凶者。正其数之所成也。此固吉。而人朋比则为奸。比固乐。而事相比则为害。此天数不可尝试也。何况比之六爻。已吉凶互见者乎。